是在读武志红的心理学书籍时,看到这句话的。看到就一直念念不忘。
查了一下相关信息:21岁的王阳明在浙江乡试中举,22岁考进士不中,25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而归,他的父亲安慰他,但是他却非常平淡地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多年后,有人仰慕王阳明用兵之神,问他有什么技巧吗?王阳明回答说:“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是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就在此心动与不动。”
同理心倡导的是基于需要的意识,而如果想要感受到对方冰山下的需要,就要自己能够处于空的状态,才能听到对方的语言、语言背后的情绪,进而听到需要。而“此心不动”,是自己能够空性的最佳状态了。当可以“此心不动”,自己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对方的一切。
反之亦然,当我们处于情绪之中的时候,也就是“心动”的状态,我们对外的情绪、语言不源自与对方的语言和行为,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展示。
南怀瑾老师说,“人起心动念,万物都有感应”。他举过一个《列子》里的故事, “有个小孩子在海边,一天到晚跟一群一群的海鸥玩,鸟也不怕他。他的父亲就跟这个小孩说,你再跟鸟玩的时候,抓两只鸟来让我玩玩。小孩子说好啊,到了第二天早晨,鸟不飞下来跟他玩了。所以说人起心动念,万物都有感应,人有了害物之心,物就不会亲近你了。”
如何做到?唯有刻意练习。怎么练?王阳明说:我们每天下功夫,不求每天增加,只求减少,减少一分私欲便是恢复一份天理。去掉内心的邪念,使内心恢复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