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学记》是我凌晨1点钟读完的,其实在大学时候就早已读过这本书。现在再读,已相隔十多年的时光。
这是一本被称为“后三毛时期”的书,写在她的丈夫荷西去世之后,内容依然是写她的真实生活,文风仍旧朴实无华又直触人心。
开篇的序并不是由名人撰写,而是由她的父亲陈嗣庆先生和母亲分别写成的。
两篇序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爱女心切的父母用家常话语娓娓道来。
平静地讲述着三毛少年时候的事情,三毛的成长,对读书写作的热爱,对事对人的认真,但就在这平平无常的话语中深藏着的是对女儿的爱和担忧。
由此两篇序,我们便知晓了为什么三毛会愿意结束异国14年的生活回台定居。
这本书并不如它的名字《闹学记》一般写的都是她的校园生活和求学之路。
美国读书时候的乐趣;在台的生活;再回去马德里,去加纳利卖房,和朋友们告别;彻底归台重建家园;甚至还有一篇荐书稿和一篇长诗。
这本书很杂,看似没有什么脉络,细读下去,才发现原来它有。
那就是三毛在一步一步架构新生活新世界时的心路变化。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三毛。
三毛说:读书和旅行,是我个人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快乐最深的时光,大半都由这两件事情中得来。
所以我想,三毛在美国读书时候真的是快乐的。
你看,这里文章的题目:《如果教室是游乐场》、《春天不是读书天》。
再细读这些文章,你会很想去读书,就在三毛的教室里,不考试,有糖果,通过她们的演绎每一个文学知识也变得鲜活有生命了。
可是总要有曲终人散,虽然突然,但是《我先走了》,带着读书的快乐时光,让它化为永远的力量,会一直鼓励着三毛。
读到这里,你和我,是不是也想到了我们曾经读书的日子,也有温馨和相亲相爱,那些美好的时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总让我们在艰苦的日子里回忆起。
然后是《经验之谈》,里面几篇文章更像是三毛的独白,她是孤独的长跑者。
她说:有许多人,虽然一生成不了名副其实的运动员。可是那份对于生活的坚持,就是一种勇者的行为。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三毛所经历的生活的磨难,从未磨灭她热爱生命的信念。她鼓励自己,和向上的心合作。
“这些年来,越跑越和谐,越跑越包容,越跑越懂的享受人与人之间一切平凡而卑微的喜悦。当有一天,跑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时,世上再也不会出现束缚心灵的愁苦与欲望,那份真正的生之自由,就在眼前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爱《遗爱》篇,那里满是三毛面对过去的勇气和果断拥抱未来生活的决心,是经过大风浪后的豁达。
她独自回到加那利群岛出售她和荷西生活过的洋房。
曾是和丈夫亲自布置的家,如今荷西不在,还要计较什么,三毛半价出售,急欲出手回台陪伴父母。
她不寻有钱人,只找有缘人,最终半卖半送,洋房交到了一对喜欢的小夫妻手里。当时那一区的房价是千万以上,而她只收五百六十万。小夫妻的积蓄有五百八十万,三毛体贴,留了二十万给他们做粉刷用。
三毛一生得朋友们深爱,原因从这里便能窥到一二。
她记得每个朋友,邻居们的喜好,她用心观察每个朋友,邻居们的需求。她把家里的物品分送给他们,每一件都送到了心坎里,是别离的心酸又温暖之极。
这样的三毛,怎能不爱。
让一切随风而去,E•T要回家了,迎接她的将是一片新天新地。
终于回台,疲于应付忙碌的生活,三毛有多久不记得自己这么强烈的想要一件东西了,她爱上了一幢房子,她哭着打电话向父母求助,最终买下了这幢有樱花树,有屋顶花园的房子。她亲自参与设计,哪怕到一小块花布,都是她跑来跑去亲自淘来的,那幢小楼成为了她的新家,她的生命。
又如何,最终她又为了一句“亲爱的女儿”要远离她的小楼了,她选了新的楼房,要和父母住在一起,抛掉所有的心酸和疲倦,安然地站在父母身边。
惟愿这个漂泊异乡,历尽千帆的孩子安享父母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