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人类简史》,写了一篇对全书的概括综述,洋洋洒洒码了4000余字仍觉得意犹未尽,还有好多作者有趣有料有深度的观点没有总结和分享,所以再写一遍读后感,回顾一下此书对我脑洞的启发。
在读完最后一章“智人的末日”后掩卷沉思,为作者能从人的角度把人---这一我们星球上最独特的物种的来龙去脉说个清楚透彻感到惊叹和狂喜,正如爱因斯坦在发表广义相对论后的感叹“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被理解的”。看完全书我也不经感叹,作为一个人,远不是在汉字里一撇一捺那么简单,其背后包含的无穷深意、历史渊源、快乐和罪恶都值得每个人重新审视一番自己。作者犀利的眼光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观点,也刷新了我从前对人类的认知,即使不能说大彻大悟或醍醐灌顶,也绝对称得上振聋发聩。
先说一些颠覆了我以往传统认知的观点吧,比如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是全世界的共识,但是之前我理解的是非洲,亚洲和欧洲相互独立地,前前后后地由猩猩也好,古猿也罢进化出了最早期的人类,只不过是非洲最早,发现人类祖先的化石最久远而已。而事实并非如此,最早期人类不仅最先在非洲诞生,而且就是靠这一拨远古人类慢慢迁徙分散到了亚洲和欧洲,才形成了我们后来熟知的“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和“爪哇人”,并且这一拨早期的人类也不是直接在当地就向智人演化,而是再度由诞生在东非的智人重新向世界进发。只不过这一次智人的足迹更为辽阔,不仅迁徙到了欧亚大陆,甚至还漂洋过海到达了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至于为什么非洲的古人类和智人要处心积虑走出非洲呢,本书没有提及,但是我在另一本《万物简史》的书里找到了答案,讲的是几百万年前,地壳的运动使巴拿马地峡隆起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连接在一起,使得沿赤道的太平洋暖流无法进入大西洋,世界的气候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非洲开始干旱少雨,促使古猿从树上下来找寻果实,并由此开始了向人类的演化,并且离开非洲去寻找各舒适的栖息地。多读书还是有意义的,所有的知识点背后都有一条逻辑链。
另一个给我带来顿悟的就是开始重新审视华夏的历史,国人始终觉得中华文明早期太过灿烂,直至今日都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我们自诩上下五千年,可是真是如此吗?按照《史记》记载,我们的确有三皇五帝,有尧舜禹,有夏朝,可是实际上目前出土的文物最早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夏朝的文物并未发现只是存于历史记载,零星出土的遗址也不过是一些小部落,达不到国际认可的文明标准。如果以殷商为起始,中华文明不到4000年(公元前1600-公元2016年)。而埃及早在公元前3100年就已经完成了统一,比我们足足早了1500年。读完《人类简史》就能够提供佐证,如果智人始于东非,那必然首先沿尼罗河而下到埃及聚集建立法老文明,然后出埃及入中东,沿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建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自然顺理成章,之后再跋涉万里到印度半岛和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推进的时间上有前后的话自然文明的出现也有了先后之分。华夏文明虽然伟大,但是我们也要仰视埃及和巴比伦的文明,我在卢浮宫第一次看到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埃及的丹铎神庙,也得由衷地发出感叹,我们中国在传说中的夏朝或者还在天上与神搏斗的三皇五帝时期,埃及和巴比伦就已经建起了金字塔,颁布了民法典。所以承认其他文明优先于华夏文明也并不可耻,毕竟我们的祖先来自非洲。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人类要直立行走,则盆骨会缩短,臀部变窄造成女性分娩困难,出于进化的需要胎儿必须要在十月内完成生产,所以与自然界很多动物相比,我们人类其实都是早产儿。再如火的发明使得人类学会烹饪,熟食的摄入使得人类的肠道变短,减少了能量的消耗于是大脑开始发育,人类的智力开始快速提升,所以火不仅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智慧,直至今日我们还把光明和智慧结合在一起实有历史渊源。还有作者将农业革命称为是“史上最大的骗局”,支持这一说法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千万年来,人类以为自己驯服了小麦,但你可能没想过,其实是小麦驯服了人类”,在小麦没被广泛种植之前,只不过是孤零零生长在中东一小片土地的杂草而已,智人只用了1万年就将它传遍了全球各地,如果用生存和繁衍衡量进化的成功,小麦无疑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农作物。
限于篇幅,本书中更多精彩的内容,比如宗教的产生,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等等与当今现实密切相关的内容就不再一一剧透。总之,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在作者赫拉利看来“学历史是为了让人更自由”,深有感触,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