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看一本很经典的心理学书籍《这才是心理学》,在读第一章:“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时,有了一些挺有意思的收获。
被高估的弗洛伊德
相信很多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都可能跟我一样,一开始提到心理学领域有什么著名人物时,会很快想到弗洛伊德。
哪怕你没读过一本心理学书籍,你也有大概率听说过弗洛伊德,或者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
而实际情况是,有一份统计表明,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会员里,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不到10%;而另一个主要心理学组织美国心理协会(APS)中,该比例也不到5%。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弗洛伊德之于心理学的贡献,似乎其传播作用要远大于其学术成就。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超级IP,他让很多人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对文化、艺术创作也产生巨大影响,还有,他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极强生命力、传播力的心理学词汇,例如:焦虑、压抑、潜意识、小我等。
而真正对心理学领域做出极大贡献的心理学家,如:大卫·胡贝尔(David Hubel)、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和托斯腾·维瑟(Torsten Wiesel)、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则很少人知道。
你可能会好奇,弗洛伊德的问题在哪里?
书中提到弗洛伊德的最大问题是:他通过其个案研究及内省所得到的数据建立起了一套复杂、精细的理论,但是,这些数据却并不足以支撑该理论。
“常识”的错误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我们很喜欢在面对一些问题,或者需要对部分行为作出解释时,搬出很多普遍真理、说教及谚语。而这些我们所认为的“常识”往往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证伪的。
例如,我们很多人都很认同“三思而后行”吧?但是,我们一定会遇到有人说“该出手时就出手”。
又如,老人家都喜欢提醒我们“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但是我们后来发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似乎也是真理。
各种“常识”等世俗智慧具有“后见之明”的特点,它们在帮助我们做预测时,往往是没有作用的。
还有很多我们原来觉得很合理的世俗观点,它们实际上都是错的,我列举如下:
1、学习好或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
实际结果是,学习好,读书多的人,往往有更强健的体魄,而且他们很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2、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
实际结果是,攻击行为和低自尊并无直接关系。反之,很多的攻击行为常与高自尊相关。
3、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
实际结果是,父母在年老时,觉得有孩子确实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新婚夫妇而言,孩子的降临会带来他们幸福感的减少,而当孩子成年之后,这种幸福感又有一些反弹。
4、有些人是“左脑型”,有些人是“右脑型”。
实际结果是,大脑中有些功能确实会主要由左脑或右脑主导,但是,大脑是以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的。
我是洪彬,一个用行动倒逼学习的”践“客,欢迎加我微信(hongbin_lee2014),持续写作、持续行动的路上,我们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