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读第10期,谈不上里程碑,只是一个时间节点。本期解读,《小哲学:如何思考普通的事物》。
本书所标注的分类,依然是哲学。最近,我好像跟哲学杠上了…其实不是的。我也是被书名骗了,一点儿也不“小”,可是没有那么容易读懂。当我看到本书密密麻麻的文字时,还觉得有点可怕…但我解读本书的原因,还是由于作者本人的初衷: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去解释我们的日常事物。作者本人是捷克当代著名哲学家、翻译家,还曾有参选总统的经历。所以,本书可能不是凡人一次可以吃透的…
我精选了三节,并在作者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简化。
1、时间
时间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过,时间是关于前后运动的数。
时间,是“此刻”,但“我的此刻”只有自己可以体验;所以更加科学的思考,“此刻”应该是沿着时间线移动的点。
时间,也是“现在”,却并非是时间线上的某点,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跨度。“现在”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我的面前”,表示在特定时刻面对、参与、关注的东西。
现在连接了过去和未来。过去被称为“滞留”,就是之前的现在。比如,电影结束了,成为一段封闭的时间,才成为了我的“过去”。过去,不同于记忆。记忆不是线性的事件,或者过去时间的连续踪迹。因为记忆既不连续,也没有刻着日期。
未来则被称为“前摄”。而未来如何成为现在,取决于如何实现。首先,是投入计划、想法和活动;其次遇到非主动选择的事情、限制、障碍,以及意想不到的机会。最后,与特定环境碰撞和磨合,发生一些真实的事情,未来才可能成为现实。
说到时间本质。首先是,“人生有限”本质。我们都会预测未来可能性。明天、下周、明年、十年后分别去做什么,但五十年以后肯定就不在世了。人确信自己一定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常常觉得“没有时间”。
生命有限,是另一个本质。于是,我们尝试把生命塑造成整体形态。塑造成一个整体、一种形式,更准确的说,是具有同一时间形式的完整故事。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就应该以某种形式一直处于现在。为了串成整个故事情节,需要做到:
1、坦白面对过去,2、行动准则,将来不羞愧,3、故事连贯要素:履行承诺。
时间会被共享。首先是当下,相遇之时才会接触世界、认识他人。我们需要同步。比如发令枪,是一个声音事件,也是共同标记。承诺,也实现时间共享。通过承诺,建立时间共同体。因此才有了通用的计时方法,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2、文明、文化和宗教
“文明”一词源自拉丁语公民和城市。原因是,在城市里,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社群,进行稳妥的例行日常。所以文明层是平凡日常的领域。特点是,无须深思熟虑,具备选择可能性,效仿他人行为,以及使用操作指南。特质是,依赖既有模式,不必思前想后。最大优势在于,固定模式易于掌握。因此,现代文明得以全世界传播:只是发明得到了应用,而不是创造了发明。
文明层无法独立存在,通常被掩盖。因为操控事物,显得轻而易举、方便省事。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语栽培。是说,文化代表无法自产之物。而照管它们,必须凭借毅力和意志,并且通常结果不会立竿见影。文化范围,狭义的包括戏剧、文学、博物馆、画廊等;广义的,则是任何栽培专业和手艺的地方。投身任何领域,解决问题同时感受喜悦。
文化层,服务于文明层,是生活和世界的创意之层。文化层,参与的是少数人。富有创造力者脱颖而出,却举步维艰。因为他们通常是人们嘲笑、嫉妒、幼稚模仿的对象。受人轻视、灰心丧气,却只有专注于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过度补偿消极感受。
但事实是,创造力才是现代社会的最珍贵财富,才是物质成功的主要前提,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所谓不实际才是实际的根本。
宗教,产生一切文化活动。诸如,建筑、戏剧、舞蹈、音乐、诗歌。宗教层,形成了一个连续性层面。它推广独立个体概念:以良知为引导,对行为负责。
宗教渐渐失去了吸引力。是因为,现代社会提供整体安全保障:危机时刻,只需重点关注自助方面;而古代社会生命朝不保夕:春日,需要庆祝活动和集体盛会,冬日,则焦虑不安和祈求帮助。
但任何社会,无法摒弃宗教。它是无条件关系的基础:不会带来直接好处,却经受得住任何境遇。它给人类自由带来意义:看到他人需要,看到勇敢、纯洁、谦虚、无私的美好。
3、语言与思想
有关语言理论。首先,通常将语言等同于沟通和传递思想。其次,是联系一套语言法则。最后,是存在计算机隐喻,编程“语言”“信息”和“编码”。
语言的发展过程。任何体验,最早是无言的。体验由事物和成分组成,同时包括对其他事物的参照和关联。而“仔细考虑并整理”,是从一端开始分割成分,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和联系;目的是为了谈论和写出来。
思维的开端,是需要表达。“明白晓畅地表达”,是将事物分解打散,加以整理:分清重点和先后。只有经过梳理,才被称为“思想”。成就思想,本身艰辛。旅程漫长:只有旅程结束,才清楚是否值得。下大功夫:包含10%的天赋和想法,和90%的努力和苦功。每种创造性工作,需要掌握合适语言,以完成上述90%的工作:音乐家掌握乐音,数学家掌握符号,诗人掌握平实语言。(这里会让我反思,什么事平实语言。)
语言规则。基本规则,包括拼写、词汇和特殊规则。词汇有各类词性,我们都可以轻易区分名词和动词,还有其中的主谓宾。同样也存在谚语、成语,体现特殊规则:没有主谓宾,并且浅显易懂。
语言规则的区别,是在于,学习第二语言才会去理解,而母语通常是偶然学会。原因是,规则同时支配语言和控制思维方式。无论实物和非实物,我们都用名词描述。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束缚于语言和语言规则。
每种语言,具有各自的特殊“编码”。具有语音系统,“字母表”,区分发音和不发音。具有词汇。每个人都有特有词汇。而不同个体,词汇量的大小和范围不同。词汇量的大小,则经由阅读和学习发展变化。具有语言结构。表达方式,负责整体体验的解析。例如“乌鸦飞过”,划分为名词“乌鸦”,行为“飞过”,还有“乌鸦是黑色的”。名词,负责相关特性。特定名词表达事物特性,不同形式的名词,则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许多语言,具有语法性别。比如,德语的阳性、阴性、中性,法语的阳性和阴性。区分过程,作为母语通常不会犯错,但作为外语却是雷区。例如名词“太阳”:捷克语中性,德语阴性,法语则是阳性。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语法性别是前理性思维的残余,是古代祖先认识世界的踪迹——同时影响思维和说话方式。动词,表示基本关联。说明事物并非一成不变,会自行移动和变形。它是句子的最重要成分。
联系到其他成分。人称,区分三种人称,表示三种基本角色。人称的改变,体现话语内容和意义的天差地别。时态,表示说话的时间和所述动作实际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它同时包含两个动作之间的关系,或区分完整和不完整动作。时态,是思维基本类别之一。比如,“我曾有”和“我将有”,都代表“我现在没有”。
语言的抽象思维,通过语态和否定实现。语态,关注对称动作,包含主动和被动。马正在拉车,车正在被马拉。否定,看似简单易行却十分普遍,实则只发生在思维范围并蕴含内在难关。比如,“没有在下雨”,却可以感知到下雨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则是当下不存在的。
尾声
我若说,3大于等于30,是完全不可能的。所有节选的3节,只代表我学有所获的一种展示。
其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知识点,有两点。第一点,是创造力。如果你正在做着创造力的工作,并且正在经历着被轻视、被嘲笑、被嫉妒。那是因为你处于文化层,不被理解是社会常态。只要清楚自己的重要性即可。第二点,是实现未来。取决于如何实现:投入,并且去遇见,无论是期待和未曾预料的,在特定环境融入或头破血流,真实地去完成事情,最后未来才可能成为现实。
祝各位都可以保有自己的创造力,并早日把未来变成现实。谢谢大家。
以下,是下期解读的书,欢迎大家共同阅读。
作者
作者简介:达米泰亚,作词人,思维导图痴迷者,快速阅读授权讲师。自诩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好的现代诗诗人,著有未发表诗集《最后的情诗》。追求极简生活,盼有朝一日,生活只剩阅读和写作。人生愿景:以学术心/艺术心,为文化创造和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