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我们总是希望它是美满的,幸福的。可在先秦时期,有对夫妻本来应该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可最后却成了“老使我怨”。看来先秦时期也存在夫妻纠纷,而且在表现上与现世纪紧张的婚姻情况大同小异,最后都一拍两散。现在的夫妻纠纷根源在于经济问题与思想水平差异,那我想可以从这两方面去探讨氓夫妇悲剧的“帮凶”。
我们将时光转向先秦时代,在这个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在变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人民对生活有了更美好的期望。氓夫妇的生活应该是处于美好阶段。但随着周王室衰微,战乱频发本应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却用于了战争。在重税的压迫下,氓夫妇本来美满的日子却变得负重累累。诗文中说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里虽然是为男子因女方年老色衰而做的铺垫,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女子还是有过好日子的。至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我想这可能只是女子夸张的说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社会对女子的压迫。再将此句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相联系还能从侧面看出人民生活压力之大。在苛捐杂税满天飞的环境中,自然会让氓暴躁难止,性情大变从当年的“氓之蚩蚩”变为“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但在这里我不否认氓性格中本来就有暴躁的情况,我更想强调的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人的改变。所以重税的经济问题是氓夫妇悲剧的帮凶之一。
再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不难找到另一个帮凶就是思想水平差异。在诗文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起手的一句就表现出来了男子是一位自由恋爱者。而从女子要求的媒人与吉日来看,女子是受过礼节教育的。在古代,能接受教育的女子生活水平不会过低,所以女子还是一位大家闺秀。一位平民与受教化的女子在思想上自然会有许多冲突。如生活作风,家庭观念等方面。再者,“氓字在古代就有流民的意思,所以男子可能没有受到过礼仪教化。”有道是门当户对,像这样一对思想差异大才德不相配的夫妻又如何能长久呢?
反思氓夫妇的悲剧,我们可以得知。若想保持婚姻关系的长久,一定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不因动情所引发的冲动而忽视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同时,要考虑自己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如果存在差距更要努力追赶。从氓的身上也反应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如果氓有一定的礼仪教化那么他还会有“二三其德”的行为吗?很多人不重视礼仪,觉得这是一种束缚但孰不知礼仪在限制我们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夫妻之间如果不以礼义来约束,那么出格的行为便无法制止。或许有人觉得氓夫妇是一种个例,可它却是诗经中为人传唱的一篇佳作,是对社会常见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个例,从中总结出一定的特殊性,也可以将其视为社会现象,从中总结经验解决一些个例,最终使氓夫妇悲剧的帮凶不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