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從來沒想過,生活中的每個選擇,其實都是投資,所以也不會刻意練習哪種是相對好的投資,更不要說比較每種投資的優劣,因為直覺已成為我的選擇習慣
舉例來說,要不要花30分鐘下樓買午餐,以前的評斷標準就是現在手上忙不忙,不忙的話就去。但從投資的角度看,那跟忙不忙沒有任何關係,而是要把這30分鐘投資在「不能累計的事情上」或者「可成長的事物上」,每天30分鐘,一年180小,其實已經可以寫180篇短文章,人與人的差距就累計了出來
更別說,因為刻意練習了哪種交換更值得,所以自然會思考很多看不到的交換代價,以前我只在意時間,但從來看不到注意力>時間,所以我會用熬夜換取更長的時間,但這個選擇是錯的,意識到問題之後,我自己做了個小統計,高效1小時 ≌ 低效3小時,幸好過了28年後被老師指點,才沒有這樣持續走下去。
回到三種個人商業模式的整理
一、 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重點在提高自己的單位時間價值,關注於專業領域的成長,現階段先把一個領域練到前20%,再發展其他多個維度的專業,跨界的能力是希缺的,並且關注於消費者的剛需
舉例來說我是個平面設計師,客戶請我做個DM,代表著我的單位時間只能出售一次,我該思考的是如何選擇做高價值的DM,像是精品產業的DM會比零售產業DM的價格還高。
二、 同一份時間出售多次
重點在關注於如何複製某段時間,因為自己有產出內容的能力,所以該想的是怎樣的內容才可以賣多次
目前在著手做的事情,是寫一本品牌書籍,把自身的品牌經驗複製多次,並且教給別人,也增加自己的成長速度。
三、 買他人時間再賣出
以前以為,只有老闆才是在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但這週的觀念教我,我們日常的交換其實都是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我們會選擇「省時間去便利商店」,這其實就是一種買他人時間賣給自己的方法,關注到這點之後,以後每個抉擇都會想我買了什麼?我賣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