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用数字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没有生命的数字是王家卫的风花雪月,却不是曾经活着但又被动离开的人。
可又不得不提起数字,被称为20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致命的苏德战场,在1941-1945间,2650万人因战争而伤亡。2650万是什么概念,中国最为拥挤的城市,首都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000万。在四年艰苦漫长的战争中,整整一个多的北京人口,从苏联战前仅1.6亿的人口里永远的消失了。
其中军队总死亡人数为:10,600,000多人,苏联全国参军的男子(16岁-40岁)的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有2957.49万人被动员入伍,而这其中,有100万是女性。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苏联女兵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即使是我,小时候也被时而黑白、时而彩色的,讲述苏联女兵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感伤的大哭不止。
而这个让无数人感受到战争可怕的电影,依然不是真实的战争,不及战争本身万分之一的残酷。
电影里有一个画面,让当时对性别懵懵懂懂的我印象颇为深刻——在军人驻扎的营地里,随着一群有女兵组成的轰炸部队到来,那根供军人晾晒衣服的线上,挂满了一排排纯白色的女性内衣。
实际上女兵们根本就没有内衣可穿,连现在各种描述二战的电影里,女兵们好看的裙子,都是在战争快结束时,才作为奖励发放给活下来的女兵们的。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大量前苏联女兵写成的著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里
有一个女兵回忆说:你知道吗,在战场上我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得不穿着男士内裤。
是啊,她们毕竟是女孩子啊,宁愿不吃白糖,也要省下钱来把衬衫的领子给浆白,在厚重的男士军衣里,想念着合身的布拉吉(布拉吉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
苏联有一位著名的女狙击手,叫做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她在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
309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不太多,但要知道,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要2.5万发子弹,而同时期狙击手只要1.3发子弹。309让柳德米拉成为世界级的狙击手里排名第七的优秀狙击手,并且是射杀超过300名士兵的25名世界级狙击手里,仅有的女性。
不知是不是夜郎自大的男性,本能的不相信纤弱的女子能有这样的成绩,总是倾向于把柳德米拉的性格描述的像个男人婆。实际上当时苏联优秀的女狙击手有很多,而她们在战前是在温柔不过的女孩子。
她们中的大多数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打扮的漂漂亮亮,嫁给自己深爱着的男孩子,成为一个好妈妈,一个好祖母...
可最后她们都上了战场。
战前她们中的很多人,都会留一头乌黑亮丽的大辫子。
可战场上没有女性
她们大多数只有1米5、1米6的个头,背着步枪行军时,那上了刺刀的枪比他们的人还高。这不是因为40年代的苏联女性普遍身高不高,而是那些上战场的姑娘,大多只有16、17岁。
16岁的我只知道望着操场上打篮球的帅气隔壁班男同学,和对着枯燥无聊的数学题发呆。
可1941年在苏联的1花季年华的女孩子们,她们数量众多,她们来自各地,她们敢与男人肩并肩地拿起武器,她们开枪射击、布雷爆破、架机轰炸,她们杀人。
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理解那样的状况,但参加过战争的人们回忆说:只需要三天时间,一个平民就可以变成军人。任何人在战争中都会变得更加莫名其妙,更加不可思议,即使是女性。
四年战争结束后她们20岁,长高了十公分,却已无力开始新的生活。
她们为什么上战场。
战后有很多他国记者,跑来采访那些还活着的女兵,暗示地问她们是不是因为苏联政府强制全名征兵。那些女兵用她们不尽相同故事做出了回应:她们的父亲、哥哥、弟弟都在战场上;她们的家人在战场上失去了性命;她们的丈夫因为战争离开她们,死在了战场上。。。
她们,不上战场,又能去何处呢。
二战期间很多国家都有女兵,甚至德国也有50万女兵。可只有苏联的女兵是冲在前线、真正的军人。
在前线参展的女兵里,150,000人获得各种勋章
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防空部队基本由女兵组成,女兵数量超过54,000名
通信部队的80%为女兵
在苏联的医疗服务队里补充的军医70%是女兵,超过300,000名护士和超过900,000名医务医疗队员是女兵。
苏联的医务兵可不是电影《珍珠港》里只会穿的漂漂亮亮,在安全的后方和伤员谈恋爱的小护士。
据统计数据显示:苏联前线医务人员的伤亡数仅仅次于步兵营,高居各军兵种伤亡率的第二位。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伤亡率,因为她们是要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把伤员给背回来啊。
有不少老兵回忆说,在向德军发起冲锋时,被德军的机关枪像割庄稼似得扫射,一个营就这样没了。
大多数人都躺倒在地,活着的人也被死亡的恐惧压抑的不敢挪动。突然从战壕里跃出一个小姑娘,然后跳出第二个、第三个......她们开始包扎伤员,并把他们往回背,甚至连德国人都惊呆了。
因为这群姑娘的勇敢,本来还深陷恐惧的男人们,重新挺直身子开始反攻。
战斗结束后,女孩子全部身负重伤,但她们每一个人救出了两三个人之多。不仅如此,当时由于武器装备还不充足,规定背下商院的同时还必须带回伤员的武器。步枪、冲锋枪、机关枪——全部要背回来。
而冒着生命危险背会活生生的生命和冰冷武器的,是一个个不满20的女孩子。
比起战争的可怕,更让我心冷的是结束战争后这些本应该享受荣誉和胜利,活下的幸运女兵,所面对的遭遇。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糟糕的那四年里,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抛弃了女人这一性别,早早的在那四年里停了月经,甚至战争结束后也无法怀孕。很多人在45年5月8号(德军无条件投降)那一天,一夜白头。苍老的不像是一个花季的少女。
可比起身体遭受的苦难,更沉重的打击来自于和自己生长于同一片土地的人们。
那些送自己丈夫去战场留守在家的妇女们,像是最懂人性本能的心理学家,坚定的认为那群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女兵们,不过是勾引她们男人、人尽可夫的臭婊子。即使她们从未见过她们,也没有任何证据,可只要在街上看着身着军大衣的女人,便用最具侮辱性的预言攻击她们,而每一个国家,骂人的话永远是最丰富多彩的。
如果说同性之间的仇恨,是基于基因上的本能。可就是异性对于这群和他们出生入死的女兵们也没有什么好感。
因为战争而导致的,大幅度的男女比例失衡,即使是一个缺胳膊断腿的男子,都非常容易娶到妻子。由于四年战争实在太过痛苦而漫长,好不容易结束战争后的男人,更喜欢那些打扮的精致而美丽的可人儿,希望在那甜美的笑容里忘却战争的惨痛。那些只会让他们回忆起可怕战争的女兵们,成了他们最不想要见到的人。
可他们却忘记了那些女兵,是为了保护她们共同的家园,才放弃了曾经拥有过的美丽。
比起这些,更令女兵们受打击的,是那些其他国家,带着所谓真相披露的斯大林的野性。她们——真挚的信仰着自己的制度,自己的国家,并为之勇敢奉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在好不容易活下来后,被周围的人不断说着:你被骗了。
“在报纸上,如果你读一下的话,法西斯变得越来越仁慈,红军战士却越来越可怕了。”
比战争更残酷的,是人的残忍。
大多数男兵在临死前都会有一些无理的要求,他请求护士女兵可以让他们再看一眼女人的身体,当女兵第一次听到这样过分的话时他们会下意识的离开,但是当他们关上病房的门,仔细的想了想这是一个卫国奋斗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仅有的愿望,所以在沉思数秒后,推开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