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两年前去过莫高窟,见识过绚璨的石窟文化,心里便长了草,想去看看其他几大石窟。趁着这次清明假期,约上一二好友,终于有了这次山西之行,游览了心心念念的云冈石窟。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与异族对抗斗争的文明史。每当异族入侵,山西首当其冲,多次被异族统治,游牧民族了解并接触资源丰富的中原农耕民族后,或被中原文化炫花了眼,全民汉化,或鄙视武力低下生性懦弱的汉人,竭力迫害汉民族。不知该无奈自嘲还是暗自骄傲:汉文化真了不起,选择汉化的民族最终被汉民族文化融合,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而未汉化的异族最终被赶出中原,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上继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生活。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武力了北方汉民族鲜卑民族,选择的是彻底汉化,中华民族至今赞叹着北魏冯太后的高知卓见,辅佐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加固了北魏对中国北方的统治。但不知,若是鲜卑民族知道他们彻底汉化的结果是北魏灭亡后,鲜卑民族也消失不见,他们是否还会选择彻底汉化。不过也许他们并不像汉民族一样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生存需求还未解决,哪有空闲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民族文化。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以武力征服汉民族后,对于如何让汉民族接受他们这个敌对异族的统治费尽心机,为了缓解民族矛盾,与佛门沙门法果沆瀣一气,法果称拓跋珪为如来佛祖转世,拓跋珪尊佛教为国教,北魏实现了政教合一。随着佛教的扩张,佛教已经影响到了北魏王族的统治,拓跋焘下诏灭佛,无数佛门弟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北魏统治也面临着四分五裂的结局。
此时的佛教沙门昙曜找到魏孝文帝拓跋晃,佛教与北魏王朝再次结合,并开始开凿石窟,以这种不易消亡的方式延续佛教。走进云冈石窟景区,便能看到这位主持开凿北魏皇家石窟的昙曜和尚。
进入正门,沿着武周山麓,经过一片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大约行走了半个小时,看到了绵延一公里、依山开凿的云岗石窟群。你能感觉到云冈石窟扑面而来的磅礴壮丽,并深深折服于它的王者气势之下。
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是将印度佛祖形象与北魏五位皇帝的形象相结合,所以佛像既有佛祖的慈悲,又有皇帝的威严。北魏早已被其他王族取代,鲜卑民族也早已消失不见,只有这几尊代表着北魏统治者的佛像依旧静静地凝视着这片他们骑着铁骑,跨过长城,最早征服的土地。
完成了代表帝王的昙曜五窟后,在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开凿了第1至13窟的中期石窟。中期石窟开凿于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个时期的石窟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停止,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晚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佛像和菩萨出现了“汉化改革”后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
经过1500多年风沙的侵袭,云冈石窟沙化得已经非常严重,很多佛像已经面目模糊。对风化最严重的第七、八窟,山西政府似乎已经放弃它们了,并不禁止游客拍照抚摸石像,快去大同看看吧,也许以后就要看不到面目清晰的佛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