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全村大合影
摄影/彭南科 文/南楚人
一
大年三十。
一大早,彭南科和他的宝贝女儿已经整装完毕,招呼“走”。
南科开车。去磨刀村有约55公里盘山道,开40码时的速度,比高速上开120码感觉快得多,弯急,弯多,颠簸厉害,连平时不晕车的外地老司机乘客,也难免会晃得只能停车,到路边蹲着处理应急。
两天前,去踩点拍摄全村大合影的场地,我开过一段。南科说,坐车比开车费神,还是他来开。
磨刀村是个苗寨,属湘西古丈县。湘西原本就在大山之中,磨刀位于大山中的大山深处,要不是近几年修通了水泥路,几乎与世隔绝。
去的路上,一个老人在路边招手。南科一脚急刹。这条路再往前走,只通磨刀村。南科女儿赶紧整理车后排座椅上的杂物,给老人腾出座位。老人不是磨刀人,去走亲戚。
临近磨刀的山坡上,远远可以看见村口大树旁已经有不少人,应该是村里通知来拍全村大合影的村民。
今天,我们是结伴第三次进磨刀村,去年10月,南科约我来村里进行过采访。南科古丈人,以前是资深摄影记者,我在人民网时的同事,几年前回家乡创办了一家涉农企业,对家乡和摄影的热爱,让他一直关注湘西那片神秘土地,关注那里的人们。
第一次,我们冲着长寿村去的,写了四篇随笔,发了一些照片,特别是南科拍摄的一位年近七旬的孝子,脚上那双千疮百孔的胶鞋,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让人落泪。一些热心读者委托我们询问了邮寄地址,陆续给贫困村民寄去了一些衣物和鞋子。文章后来又在我服务的媒体《湘声报》发了一个整版,标题《湘西长寿村探秘》,同样采用了这张图片,经报社官方公众号转发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大概十天前,村长刘朝前打了我电话,说又有些好心人送来许多鞋子,想等到我们再去时发给村民。第一次在磨刀村的时候,南科承诺今年会到村里去过年,会给村里拍张全村人的大合影,还想给每个村民家里也拍张全家福。我告诉村长,一定会如约前往。
提前五天,腊月二十五,我们到了古丈。
.
二
快要下到坡底时,搭车的老人说要下车了。
南科缓缓停车,招呼老人小心点。老人说了声谢谢,麻利下了高大的越野车。老人看样子应该在70岁左右,动作轻快,在长沙会想到得扶着下,但在磨刀完全用不着,这里八九十岁的老人放牛扛柴不在少数,前面说到那位穿烂鞋子的孝子,也已经年满七十,几个月前南科找他拍照时,还在四五米高的屋顶帮乡邻捡漏。
进村路上,离村口还有约一公里,路的两旁插满了五颜六色的三角小旗,一直插到村部地坪里。村口还扯了一条大横幅,上面写着“哄哄克克够金 欢欢喜喜挂载”,左边是苗话,右边是汉语土话,意思大概是高高兴兴回家。真正的苗语,本地很多年轻人都听不大懂,在外生活的孩子完全听不懂,看不懂。
大树下停了五台小车,越野车居多,估计考虑了回乡过年等需要。
村长在村口等,问是不是可以发东西了?
当然。
这批物资不是我们组织的,村长提议等我们来后再发,我们当时没有反对,也是想留些影像资料。村长通知将物资运上来,不一会,几个村民扛了约十来个大纸箱过来,放在村卫生所前的地坪里。村部,村小学,村卫生所等村级集体机构都在村口。村口并不是真正的村口,而是进村后不远的人口密集区一个上坡的隘口,一面一颗百年大树,一面砌筑一道高坎,上面修了个坪,就是村卫生所那块坪。
三
南科和他女儿在安装无人机,准备航拍。
我用ipad平板和索尼卡片机拍摄资料照。南科很快装好了无人机,拿出了他的佳能1DX在人群中穿梭。
我仔细观察了堆放的大纸箱,装的各式各样鞋子,有北京棉鞋,浙江棉鞋,也有湖南双峰产的胶鞋和棉胶鞋。堆垒在顶部的一个大纸箱上,放着一个捆扎得很紧的红色的方方正正的包装物,猜想应该是红包。凑近一看,果然,一面写着:“老人们 心地善良 性格开朗!祝您们:六六大顺 长寿安康”,另一面写着:“共计157个红包,每个60元”。还有一些春联和福字挂历。在一个大纸箱上,写了捐赠人的名字:“该批物资捐赠人:邹久英(下岗职工),伍光林(下岗工人),田珍梅(退休人员)等”。这份名单和备注的身份,让人震撼,也令人汗颜。
我围着纸箱堆拍摄。村民越来越多,一些老人围着打开的纸箱观看。村长和村支书符天军开始拆开红包包装,清点起来。村长告诉我,捐赠人明确表示,这些红包是发给村里年满70岁以上老人的。这让我想起,在我们连续发表的四篇相关文章中,最后一篇附上了磨刀村70岁以上村民的名单和年龄。这或许成了捐赠的原始依据。
四
磨刀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约1400人中,年满70岁以上的157人,年龄最大的已经101岁了。这些老人,最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身体都很棒,生活几乎都能自理,其中有位白胡子老人我们上次采访过,98岁了,经常独自放牛,捡柴。第一次来磨刀时,他当场给我们演示了扛一大捆干柴,上次来踩点时,又凑巧遇到老人赶两头牛回家。他的婆婆96岁。老两口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真正的人间神仙眷侣。
我在人群中见到了这位老人,他叫刘入俊。我急忙叫南科,想从车中取一张报纸送给他。村长马上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报纸,说备着呢。报纸有些揉绉了,但不影响阅读。我接过来,小心的将报纸垫在身上从上往下用手掌压了一遍,双手递给了老人。告诉他报纸上登了您。老人视力不错,接过报纸一看乐了,赶紧指给旁边的两位老人看。他的婆婆96岁的向元秀老人刚好也围了过来,我指着报纸上的报道请婆婆看。南科马上咔嚓连拍了几张。
村支书和村长按组分好了红包,交给了村小组长,由他们再按名单分发给老人。鞋子和其他物资也是送给这些老人的。
村口的人越来越多,南科喊我组织大家到隘口处集合,准备拍摄大合影。我开始吆喝。村民陆陆续续去到大树下。村长也在大喊,让大家都往村口集合。
五
村口的拍摄点处在下坡,地势太低。南科启动了无人机。
无人机的嗡嗡声,立即吸引了村民注意。村口很快挤满了人,不光大树下,高坎上也站了许多村民。南科开始拍摄。我也打开了iPad,还有卡片机。
村支书还在上面分发物资,村长也不见人影,估计仍在喊人往村口靠。
南科喊,大家过年快乐吗?
快乐!村民的回应参差不齐。
南科说,我们一起喊茄子,好不好?
村民有些人听不懂,左顾右盼,交头接耳。村长大声说,你们喊一声茄子,要你们笑。
村长说的不是苗语,古丈官话,我听得懂。村民们没有喊茄子,大笑起来。我只听见村长的声音,没见到他人。
气氛一下融洽了许多,轻松起来,原来因陌生那一点点拘束,慢慢消散。南科见势,大声喊: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喊-茄子!
一二三!
茄子!!!
一连喊了十几声,年轻人中有人喊了冬瓜南瓜,大家笑得更开心。我们也拍得更欢。高坎上的人,从最初看热闹,慢慢也融入进来。
我的角色是南科的助手,引导大家看摄影师的镜头,看飞行的无人机,挥手,挥久一点。
六
村口的大合影拍完了,按计划要去第二个拍摄点,那是一家苗族民居前,一个约2米多高的坎上是房子,下面几条分岔路,左边还有一个扇形石梯,的确是拍摄大合影的最佳地点。第一次进村时,南科就相中了这地方,第二次又实地确认,只是离村口有点远,先上坡,再连续下坡,有些石阶梯间距落差很大,路也坑坑洼洼不平坦。我有些担心。
村长又在大喊,到****地方去,名字我没听清。
如在长沙或者其他地方,我估计有些年纪太大了的肯定不会去,但在磨刀村一定都会去。我见村长在吆喝,就和南科一起先去了拍摄点。南科站在先前选好的位置,我站在一个高坎上的路口,既可以拍摄南科的工作照,也可以拍摄村民成群结队过来的资料照。这个位置还有个特点,在村民集中或站或坐的前方,有一个牛栏,里面有两头大水牛,站在我的角度刚好可做前景,我喜欢多些环境因素。
南科架好了三角架,调试相机。我引导村民往拍摄点走,告诉大家年轻人可站到高坎上去。人越来越多,一个个笑逐颜开。突然发现,几位年过九旬的老人都来了,有的晚辈搀扶着,有的自己走。98岁的白胡子刘入俊老人,还有他96岁的婆婆也来了,没要人扶,步履轻盈。
和村口不同的,除了环境外,许多村民手中拿着一个大红色的卷轴,那是春联或福字挂历。人和人紧挨着站在一起,非常喜庆,有年味。
村民到得差不多了,南科开始指挥人员列队,大喊靠拢点,再靠拢点。我也在帮着吆喝。站在最上面地坪里的一个孩子突然打开了手中的福字,很漂亮,很喜庆,年味更浓。
七
村支书和村长都来了。支书突然站起来,大声说了我服务的媒体名字,领着村民大声喊:记者辛苦了!我好激动。这次去磨刀村,我穿了单位新发的大红色工作服,上面印了单位的名字。
南科的嗓子有些嘶哑了,朝我说,志哥你喊一下,让大家都站过去。
我身边还站了好些年轻人,一个个拿着手机在拍已经站好的父老乡亲,忙着发微信,看热闹。我劝说他们过去,有人慢慢过去了,也有的不愿意去。一个女孩问,你们这是干什么?我说为大家拍个大合影,再为每家拍个全家福,节后送张大照片。她不屑说,这有什么用,还不如给他们每人发个红包。我愣了一下,说我们只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和她简单交流了几句,问她让外界知道磨刀,关注磨刀,帮助磨刀,比给大家发个红包是不是更好?她默默的点了点头。
村民的情绪非常高,南科不断变换位置。
那两头大水牛伸出了头,一头的牛角扬得个高高的,牛气冲天。早两天来踩点时,就在这里拍了好些照片,当时两个孩子在给大水牛喂草,一边喂,一边和水牛说话。好有味道。
拍完大合影,12点多了。来的村民比想象的少,估计有些村民组太远了,又都是山路,来去不方便。南科提议先拍些全家福再吃饭。
大年三十进苗寨(二)
——过完年了,他们像候鸟飞离家乡
http://www.jianshu.com/u/f3f396f85b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