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打卡第110篇,1921字,累计175671字】命题作文
上周末去上海长宁校区学习,因为地处老城区,路旁都是高大葱郁的大树,树上的知了叫得不绝于耳,响亮高频,此起彼伏。
我当时一刹那竟然有些恍惚,原来自己在都市生活着久了,似乎很久没有听到过这么响亮的蝉叫声呢。记忆中深刻的知了声音还存在少年时代去农村过暑假的乡村大树旁。在老城区听到这样的知了叫声,我竟然倍感亲切欢喜。
当时我就联想起我们中学时代学过的一首诗歌,唐代骆宾王的《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歌作者以蝉作为象征事物,表露自己蒙冤入狱,有冤难伸,但不改其高洁品格,故以此诗来明志。
知了学名叫蝉,是广泛生活在亚热带热带的昆虫,在每年6、7月份雄蝉为吸引雌蝉交配,它就会通过其腹部两片鼓状膜来发出响亮刺耳高频的声音。
蝉叫声拉来了盛夏的帷幕,那一声声蝉叫正是四季轮回,大自然造物最好的标志。当我们放缓都市便捷快速的生活节奏,来听一听自然的声音——“蝉叫”吧。更让我们穿越千年,去中国的古诗词当中体会那份“蝉鸣”美妙吧。
01 古人以蝉来报时令变化
蝉通常生活在夏天7-8月份,到秋天就会死亡,更等不到冬天,故有成语“蝉不知雪”。
在古诗文中就经常以“蝉”这个时令昆虫来作为季节更替的信号,蝉声逐渐消失,通常象征秋天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徐陵在《山池应令诗》写道:“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诗》中也有“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之句。
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在《宴散》中也写道:“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南唐诗人李中也有“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的诗句。
02 古人以蝉来衬托环境之幽
蝉的生活习性一定是环境幽静之地,树木繁茂成群,即使是酷暑依然在树荫衬托下凉爽。
在古诗文也对比来做环境的描写,以蝉鸣来渲染环境,文人听蝉鸣也成了一种生活情趣。
宋朝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写《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南朝王籍在五言诗《入若耶溪》中,就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以动衬静,以蝉噪和鸟鸣来写山林之幽静。
李白的题画诗《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中有“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之句,这两句就是以听不见蝉鸣直接表现环境的幽静。
03 古人以蝉来抒发思乡之情
这个用法也比较常见,在古诗词中来表达思乡的除了明月,鸿雁,蝉也在其中。而以蝉来入思乡多与秋天结合在一起。
唐代诗人陆畅闻早蝉之鸣,忆故乡之秋,写下《闻早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蝉鸣还引起白居易的愁意和乡心,他在《早蝉》一诗中写下“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理学大家朱熹也曾听蝉声起羁旅之思,作《宿山寺闻蝉作》一诗:“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04 古人以蝉来表达凄婉的情感
蝉叫声非常刺耳甚至带些哀愁在里面。古很多文人骚客,喜欢以蝉鸣写哀愁、离愁之情。
著名的宋朝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霖》写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借由蝉鸣的凄切之声来表达与恋人分别时的不舍惆怅。
“初唐四杰”天才诗人王勃经历仕途挫折,就写过“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将蝉鸣视为蝉泣,以蝉旁的露水喻蝉的眼泪,移情于物,抒自己心中之悲。
还有陆游的《秋日闻蝉》一诗,“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这也是借蝉鸣写离愁别恨的佳作。
在今天的歌词中也有所提及,方文山所写的经典歌曲《千里之外》“我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便是化用古诗词中蝉的意像。
05 古人以蝉来表达志向高洁
因为蝉栖高枝,以雨露为食,不食人间烟火,故常常被文人咏赞其高风亮节。
最经典的三首咏蝉诗歌,除了文中开篇那首骆宾王在狱中蒙冤写下《蝉》的千古绝句“谁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还有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咏蝉,诗人写出了蝉清高俊朗的特点。蝉生性高洁,自可蝉声远扬,无需凭借外力。人亦如此,只要高洁自信,何惧声名不能远播。
另外一首著名咏蝉的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中的蝉象征着自己的处境,虽不等志,生活艰辛,但依然愿保持那份高洁。
以上就是在中国古诗词中跟“蝉鸣”相关的诗文,也是蝉最相关的6种在诗词种的用法。
哪怕只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昆虫,结合因其生长特性,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却也别有意像。这些意像正如“春风、明月、红豆、杨柳”等,他们共同演绎了流传千年瑰丽的中国古典诗词。
今天,当代人忙碌生活之际,结合古诗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自然之美好,不正是一件陶冶情操,怡情雅致之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