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绪,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孩子重要的生命体验。孩子天然地能够感受自己的情绪,完成自己的身心历程,人格从而越来越完整有力量。
但凡孩子有情绪、有挫折,破坏了父母想象中的“完美的一天”,父母立刻扑上去,各种动之以情晓之理论,让孩子化解情绪,迎难而上,父母心满意足。其实这也是在侵犯孩子的边界,破坏孩子自身体验的完整性。父母唯一需要做的是闭嘴,不打扰。可能孩子主动表示需要个拥抱,需要父母在身边安静地陪伴一会,那就抱抱、陪一会儿好了。
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这也是父母的定义。父母可能陷入自己的剧情幻想里,觉得人必须得迎难而上才能成功,并且懊悔自己年轻时畏手畏脚等等,现在将注意力扑到孩子身上,特别在意孩子会不会“畏难”。探索新事物,很可能遇到困难,这正是事情的乐趣所在啊。Elon Musk 把它的隧道公司取名为"Boring",Boring 公司的产品在我看来已经很高科技很酷了, 可是在 Musk 看来,这个公司太没挑战性,只是产业链一环不得不做,所以取名为“无聊”。
做事情过程中的挑战,正是这件事情的乐趣,迎接挑战不需要意志力,就像游戏关卡虽然一关比一关难,但用户不会觉得要靠“意志力”玩下去。
所谓的畏难情绪,来自自恋幻想。
孩子容易畏难,可能因为孩子隐约感受到父母殷切的期望:父母希望在自己充满爱和自由的高级育儿法养育下,孩子会特别牛逼,什么困难都能迎头直上。
这让孩子进入全能感的自恋幻想,幻想事情总是可以一蹴而就。遭遇到现实的挫折,自恋破碎了,便畏缩不前。
这时候父母再演一场“孩子,妈妈永远在你背后,支持着你,无论结果怎样都好,只是一种坚持,试一试,可能打开不一样的体验哦”。。。
你看,麻烦就在于:妈妈一直都在。
如果妈妈不在,去忙自己的事情,妈妈克服她自己人生中的困难去了,那孩子还有什么困难呢。就算过程中发发脾气,摔摔东西,甚至一脸丧气,不搞了,那也是孩子自己需要体验的过程,体验“不搞了”和“继续搞下去”分别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和结果。
孩子挑战新事物的过程,可能心理压根就不会产生“困难”“挫折”这些概念,只觉得:真好玩,又有新挑战啦,这种方法试一试,那种方法试一试,再改进,太有趣了!
事实也是如此,世界上确实存在难题,面对难题,思考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用,能做到几分就是几分。或者,发现投入产出比太低,不划算,放弃掉。根据事实做选择,仅此而已。
加诸在现实上的“畏难情绪”或“意志力”,都是戏。
-----------------------
亲子 | 婚姻 | 个人成长
每天学习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