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阅读打卡20170613】
【认知突破卡】
1.阅读书目:《精进》 作者:采铜
2.卡片内容
概述: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向自己提问是成为一位优秀学习者的第一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推文里,好的学习者通常是这样学习的——
(1)订立计划
比如,接下来两周我要看完《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
(2)实施学习
从头到尾地看完这本书,把里面重要的点摘录出来,写成笔记,堆放在笔记软件里。
(3)回顾整理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书本的要点以整体的方式再现出来,或者写一篇书评、读书笔记。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主角(占据中心位置)始终是编制好的书(或者课程),是固化的静态知识,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哪些让你心痒痒很想去追寻答案的问题。以既定的静态知识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也就是我们)只能扮演“搬运工”的角色,我们所做的只是完成了知识从书本到大脑的物流工作。
相反,一个好问题,是我们学习征途上的明灯,让我们成为一名“猎手”,知识变成了我们主动去侦探、捕捉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我们所探索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不再拘泥于学科之别,领域之分,而是为了找到问题的解,放开手脚去寻访一切可能的线索,并且连续不断地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缀在一起。
启发:“以提问为向导的学习理念”,让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主动”。通常,提到主动,我们会联想到行为和态度上的主动进取。就算是谈到主动学习,也只会理解为多看书、多做题。但我们很少会想到思维层面的主动,也就谈不上对“思维上的主动”能够带给我们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
关于“思维上的主动”,我想起了《为生活重塑教育——中国的教育创新》这本书里面,讲到了泉源高中实验班的创办人张良在开学第一周,带着学生做了一件在传统学校看来无法想象的事情——撕书。他把高中9门课3年的120多本教材全部堆在桌子上,让学生们把这些书撕开。
其实,他这么做并不是想要抛弃教材,而是想给教材“整容”——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打破学科分野的、全景式的知识情境。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他把教材的全部目录打印出来贴满墙壁,让学生们用几天的时间来观察、分析,最后根据自己的常识和感觉提出新的编排结构。
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开始发现一些端倪:
政治和历史中为什么有些章节连名称都基本一致?比如资本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经济全球化等。
为什么物理和地理都有关于行星运动的分析?
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历史、政治和语文中要重复学习?
为什么地理、化学和生物都有关于水污染的内容?
为什么关于逻辑的知识要分散在数学和政治两门学科中?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打破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编排结构以后,学生开始从皲裂的缝隙中提问了!这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第一步,而且这一步是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到的——学生自己启蒙了自己。
而且,通过提问,学生们不再迷信教材,他们开始意识到教材也只是呈现知识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这种视野的提升给了他们更强的主动建构的意识。接下来,张良要求每个学生按照主题词组合知识,提炼出来的主题词写在黑板上。经过讨论后优化合并成26个学习板块,这就是泉源新课程的雏形。
你们看,这就是赋能,这就是共创——打破知识既定的“剧本”,由学习者自己去主动建构出新的“剧本”。孩子们,既是学习者,同时也是学习的设计者。这样的设计,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动机能不强吗?
在《游戏化实战》这本书里,提到人类行为背后的八种核心驱动力,张良的做法巧妙之处就在于同时融合了前面五种驱动力:
1.史诗意义与使命感
体现在:让学生们感觉到“打破陈旧知识体系,重建适合高中生的知识网络”这份使命感。
2.进步和成就感
体现在:重建知识网络所带来的成就感。
3.创意授权和反馈
体现在:张良给他们授权去自定义自己想学的知识主题和内容,并且给予实时的指导和反馈。
4.所有权和拥有感
体现在:学生们对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网络有一份荣誉感和珍惜。
5.社交影响和关联性
体现在:学生以组队承包学习板块构建和迭代的方式进行社会化学习,建立起比传统学校同学间更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
所以说,对于学习而言,游戏化设计并不等同于生硬地植入积分系统、把任务包装成升级打怪。它的本质在于把学习者放在设计者的主导角色上,老师把自己后置,变成关键节点的指路人,搭好基础舞台,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这个教育创新的例子,除了告诉我们,要实现“思维上的主动”可以从提问开始以外,还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云与钟的隐喻。
钟是一个结构化的物体,有固定的形态,一旦打碎了,就不再是钟。
云是一个非结构化的物体,没有固定的形态,打散了,每个碎片依然是云。
在工业时代,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隐喻。因为工业时代讲究一切结构化、体系化,以保证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低误差。到了信息时代,世界运作的法则慢慢转变为云的隐喻。但具体到各领域的核心规则迭代、以及人们的观念迭代,则各有快慢。比如,早年的门户网站还保留着目录嵌套这种结构化的思想痕迹。后来才逐渐出现tag这种打破固化目录,让同一个信息可以连接多个标签、多个场景的功能设计,云计算、云服务等一系列更能体现云这种思想的互联网产物也逐步涌现。
遗憾的是,云这种思想进入教育这个重要领域的步伐略慢,阻力也比较大。但张良为教育领域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打破教材目录这种钟型结构的工业时代产物,让学生们自主“造云”。
由此,我认识到:要培养、实现“思维上的主动”,提问是一种方式,有意识地找出和打破陈旧的、抑制内在动机的钟型结构这种默认设定,重组自己的云,也是一种思路。我们在训练营里面提倡的卡片写作,就是在积累属于自己的“云”。著名的作者纳博科夫在被问到自己高产写作的秘诀是什么的时候,就提到了卡片写作。他随身携带卡片,把灵感所至都写在卡片上,每次的创作都是卡片之间的自由拼接。所以,总能涌现各种让人惊叹的奇思妙想。
其实,“思维上的主动”还有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表现,就是幽默。作家王蒙说过:所谓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主动。吴伯凡的专栏里面,曾经对幽默和主动的关系有过一次很精彩的阐述:“一个很被动的人他是没办法幽默的。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下,一般的人都是顺向的思维,而幽默的人不是被动的受这种态势的操纵,他在思维上完成了某种逆袭,一种超级主动的方式来解构和重新定义眼前的场景。”
关于怎样培养“思维上的主动”,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探索和梳理,希望能够把它锤炼成一门课程,分享给大家。
哦,对了。“以提问为向导的学习理念”这个知识点还包含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理念——提问本身是包含探索的责任,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以后坐等别人提供现成的答案。以此,与君共勉。
备注:以上打卡内容是我作为读书教练在北辰真阅读训练营(实验版)所写。我会带着训练营的小伙伴们进行共读和读书卡片写作,也会对小伙伴的卡片内容进行点评,指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升级认知。目前训练营正在内测阶段,有兴趣参加训练营(正式上线版)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jiawen810232,了解详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