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观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含义,我们看到故事中曲折的情节变化、动人心弦的故事发展、和令人佩服的语言运用…都让这本书更加的吸引人。而我们所了解的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他一生创造出许多优秀作品,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是他一次思想的升华,都是让时代轰动的杰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它因为特点鲜明的讽刺意味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先是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先写方在回家中的经历,插入留学经历,后接回家前经历。小说围绕着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展开,前几章先是写他与鲍、苏、唐几位小姐的爱恨纠葛,后写他在去大学任教的沿途事,及后来教学中人心的变幻莫测和方孙二人的结婚生活。故事主要讲述了南方乡绅家庭的方鸿渐,在高中时期便被家中父母订下与周家的婚事,而正周家女儿却在方鸿渐大学时病逝,因方的慰问信让周家人认定这个"准女婿",但无奈女儿早逝,自觉对不起方家,所以周家自费供方去欧留学。但方却只顾玩乐,在临近回国为了对父母和周家有个交代,造了假的的"克莱登"大学文凭。回国期间,他在船上遇到了鲍小姐和苏文纨小姐,并与鲍小姐陷入热恋,但下船后鲍小姐便与他分道扬镳,却意外的被苏小姐表达了情意。在方回到老家后,成为了当地的名人,成为银行职员,但内心却十分空虚,便去寻找苏小姐,与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产生情愫。方不断处于热恋的追求唐小姐和婉拒苏小姐的涡旋之中,在这过程中认识了追求苏小姐的赵辛楣。最后,方未能与唐、苏两位结成姻缘,苏小姐嫁给诗人曹元朗,由此,方家与周家矛盾突出并激化。后来,方与赵辛楣,孙嘉柔,顾尔谦,李梅亭共同上任三闾大学教师,并与孙订婚,回到上海,但却与方、孙两家矛盾不断,不断的与孙嘉柔吵架让方陷入迷茫。
《围城》故事前杨绛先生的话概括出了小说的主旨,她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婚姻而言,方鸿渐先后与周家、张家、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结成爱恨纠缠,方鸿渐先逃出周家的婚姻围城后又进入了其她人的爱恨围城之中,从一个围城出来又不断进入另一个围城之中,重复而毫无意义…不同的女人在方鸿渐的生命中出现,典型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有工于心计、爱慕虚荣的苏文纨,如书中"文纨道:‘呦!方先生,我忘了你也是我们同班,他们没发帖子给你罢?昨天只有我一人是文科的,其余都是理工法商的同学’"表现出她的心机重,再如,"苏小姐忽然改口不叫‘方先生’而叫‘鸿渐’,也像是有意要姓赵的知道她跟自己亲密。想来这是一切女人最可夸傲的时候,看两个男人为她争斗。"可以看出苏小姐的虚伪与做作。还有看似温柔却城府极深的孙嘉柔,赵辛楣这个外人看的最清楚,赵辛楣曾对鸿渐说"你这人没良心!方才我旁观者看的清清楚楚,孙小姐——唉!这女孩刁滑的很,我带她来,上了大当——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天船。"足以可见孙嘉柔的阴狠狡猾,连赵辛楣也不得不感叹;另外,人物特征明显的便是唐晓芙,唐小姐是最让方中意的女子,她美貌年轻也敢爱敢恨,她的率直让方深深沦陷,但因为各种价值观,人心的变化…最终却无缘婚姻。方鸿渐的婚姻始终呆在围城里,这围城越来越高,到最后,只会压的方喘不过气来……对职业来说,方鸿渐从变化万千的社会中步入留学的浪潮中,后因为人们追名逐利他又不得不用假的学历来谋取职位,靠着坑蒙拐骗,他成为了银行职员;却不能安于现状,离开上海去外地谋职,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但是不能适应人心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最终还是离开;最后,结婚后进入报馆,但由于家庭等压力不能很好的处理,他最后也是放弃工作。职业的围城让方经历了更多的奔波,但是再多的阅历都没有用,方只是麻木的接受着这一切,围城之中,变的压抑,默默接受一切黑暗。
我所看到本书时不得不佩服钱钟书先生满腔的才气,全书中用了不尽的比喻,突出了鲜明的人物角色和风景,另外起到了讽刺的作用。书中开头就写道"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的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将"夜"比喻成"油纸",还将太阳拟人化,给读者清晰的感官感觉,仿佛书中之景就在眼前,用这美好的比喻来引出下文,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夕阳不过;写人时如"鸿渐偷看苏小姐的脸,光洁的像月光泼上去就会滑下来,眼睛里也闪着月亮,嘴唇上月华洗不淡的红色变为滋润的深暗。"钱钟书先生笔下的苏小姐美的似天仙,明眸皓齿,眼里点点星光将鸿渐吸引的不能自已,侧面反映了鸿渐并不坚定的内心。文章中还用比喻达到讽刺的效果,如写沈太太时的描写"她眼睛下的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绕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这反映出沈太太太过崇洋媚外,自以为的时尚和美,在外人看来却是一副让人讨厌的嘴脸,是讽刺那些自以为是,不学习传统文化反思现在的人。另外,文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心理描写,让人跟随书中人物喜怒哀乐而感,带动人物个性,当然也反映出人心难测,如对鸿渐和孙嘉柔的描写,鸿渐和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一日,方故意摆出空城计来算计孙嘉柔,诈出孙和其姑母的谈话内容,方装的像,孙自然被诈出来了。以人物的心理描写可以更好反映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
《围城》这本小说,不只是讲方鸿渐,它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留学生的回归,全文中数不清的外国用语,反映出知识分子的崇洋媚外,没有精神追求,只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麻木的生活,内心却是空虚的,并不能为国家或社会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这些都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在不断的流失,进而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再者,它也是对当时政府和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批判,反映出封建时代的腐朽没落;最后,方的人生经历都让我们看出人心的变化无常,充斥着虚伪和投机取巧的小人行为,是对人性的分析,也是对人性的讽刺。
从我自己来看,《围城》哲理性的高深不是我现在的人生经验能够体会到的,但我在努力构想当时的社会情况——动乱不安、外敌入侵、人心惶惶…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苟且偷生。《围城》是故事之城,是以鸿渐为代表的的同类人的城,是所有人的时代缩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人生经历。"围城"逃不出,却在不断的进入,这让人深思,为什么会有"围城"?究其本质,是由于人们内心的变化,是人就都会虚伪,贪婪;而之所以逃不出"围城"这个圈子,就是因为人们得到了一次热爱之物,就会心心向往另一次。不断的追求、追逐,甚至于后来变的不择手段。这时便突出了人性的弱点;对功利化东西的追逐。每个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人做事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就比如上大学中很多同学们参与的活动,首先第一反应就是"加分"吗、"有好处吗"?而不是真正热爱这项活动,那这样他对活动的投入就会有变化,那这样的活动还有举办的意义吗?确实每个人要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就要争取功利,我想我们不会反对正当的功利化,但如果功利过度,会不会让人讨厌,而你,便是那个不断进入"围城"的人,到后来就会变成方鸿渐那种对生活麻木不仁、迷失自我的人。
生活总要继续,除了物质追求外,我们也要有精神追求,如何做到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存,更好的追求人生。那就要面对人生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忘初心;始终知道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不会进入"围城",也不会迷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