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我#反思2017#系列的第四篇文章,#反思2017#是在这一轮三十天写作营给自己订的主题,希望能够通过每日至少1000字,探寻已经固化在自己心中已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并一个个予以解决。
同时,正好在之前学了引导力一阶的相关课程,故这个系列的文章都会按照ORID的层次和架构来展开,尝试通过一个个问题与自己对话,探寻与反思。如有絮叨,还望见谅。
最近经常陷入“我好像真的不够努力”的自责感里。这种感觉自从几年前来北京后慢慢发酵,感受越来越强烈。
你在什么时候容易有这样的感觉?
拿昨天来说,因为昨天晚上有培训需要跟,本来应该九点结束,但同学和老师聊HIGH了到快十点半才把老师送走,收拾收拾到家差不多十一点了,但给自己的任务中还有一个大青蛙没有做完。感觉身体被掏空后,稍微躺了一会儿,洗漱,泡脚,写效率手册,发微博,等到睡觉就十二点多了。
我其实是个对睡眠数量和质量要求很高的人,昨天中午因为有会没来得及在桌上趴一会儿,晚上又睡得晚,偏偏早上想着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写了于是还强迫自己七点起床。带着满满的起床气和“我真的好累啊”的抱怨以及“好像我还挺努力”的意志力的优越感,在马桶刷微博和朋友圈。看到了如下这几条:
那种“你看他们都好努力啊!我怎么这么不努力“的感觉就又起来了。
能详细描述一下这种感觉么?
第一反应自然是——“天啊!我的朋友圈里都是些什么人啊……”
但这种感觉转瞬即逝,接下啦长期盘踞在我的脑海里的是——“你看他们都好努力!你看他发邮件发到一点多!你看他每天开十小时的会还这么精神抖擞去party!你看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他们有多努力啊你造么!”
再往下是对比自身——“昨天不就是十二点睡个觉么,七点起床七个小时的睡眠也应该够了啊,怎么还这么困脑子这么不清醒。昨天那个给自己安排的那个大任务没有完成吧,还是自己不会安排,效率不够高,又得推到今天才能做,自己给自己挖坑。其实再熬夜一会儿说不定也是可以做完的啊,还是你不够努力!哼”
然后会再展开联想——“你看自己已经两三天没有运动了吧,也有两三天没看书了,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怎么一直就完不成呢?还配做百日生涯群的组长么?干脆让给别人吧。发微博的质量也下降了,每天怎么就这么昏昏噩噩的呢?实习生最近表现不错吧,你及时激励了吗?要让小姑娘保持干劲儿啊!今天十点半开的会貌似还没有准备。妈的昨天就该熬夜把那个事儿干完了,今天还有其他事情啊肯定又做不完了,不能这么拖……”
然后啊……就一直陷入在“我貌似真的不够努力”这种低价值感的自我评价和“天哪我还有好多事儿没有做”的无限焦虑里……
仔细想想,这些信念,哪些是站得住脚的?哪些可能没有那么合理?
在前两篇#反思2017#的文章的写作中,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太多,时间有限。而越来越发现,不仅是想做的事太多,而且这些想做的这么多的事儿,我还都想做好,事事都想拿个100分。
朋友圈带给人的焦虑感,就是我总会把自己不擅长的一面和别人最擅长的去比,把别人偶然的鸡血状态和自己临时的沉寂状态去比。好像总是要把别人的所有好处我都有,才能安心。
事事都要求100分甚至120分,这是最大的不合理信念。而以为别人都好就是自己不好,是从小到大的不自信。
假设单把上面发朋友圈的一位朋友拿出来看,她今天发邮件到凌晨两点,必然是她觉得今天值得纪念,“我今天加班到很晚,Mark下”,而我的错误是,认为她每天都发邮件到凌晨两点,甚至扩大化至“我的朋友圈的人都超努力每个人都工作到凌晨两点”,这必然会引起自己的不适合自责感。但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她今天发邮件到凌晨两点”这样一个事实,说不定她明天调休直接不来上班了,说不定这是她第一次熬夜过十二点,说不定她回家以后还默默哭鼻子觉得“我怎么这么累啊好不甘心”,当然这些都是揣测,但自己之前的臆想,不也是在揣测么?朋友圈的一个照片,只是反映当时的状态和事实而已,为什么要给她加那么多的戏呢?
退一万步说,假设这就是她每天的状态,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想到这里觉得好多了,心理学的ABC理论,还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个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也不是白拿的。
那你,还会焦虑么?还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么?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焦虑还是会有的,改变心态,尤其是深埋到底的信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想通了,就比较安心了。我并非不够努力,从客观的角度来判断我已经足够努力,足够好。
保持自己的节奏,就很好。比如需要的睡眠时间就是比别人多,精力就是不如别人充足,中午就是要趴一会儿啊要不然整个下午就没精神;比如就是更擅长写不擅长讲,语言表达就是再需要一段时间的刻意训练;甚至比如最近就是想看《人民的名义》,好久没有这么追过剧,给自己一些闲暇的时间;比如……
成长就是不断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保持自己的节奏,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