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骆越人在广西左江流域的山崖上画了很多画,壮语叫“岜莱”,汉语的意思就是画得花花绿绿的山,简称花山,而当地壮族人把有岩画的山都称为“岜莱”。2016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把有岩画的“岜莱”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花山岩画因此而闻名中外。
据史籍记载和专家考据这些岩画是古骆越人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画上去的,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骆越人是壮族人的先祖,先秦时代以来就聚居在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和红水河流域,他们在山崖上绘画的目的据说是用于祭祀、生产、生活、军事等活动。
我们慕名于十月六日下午自驾游来到了位于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珠山屯的花山岩画景区游客中心,游客中心就设在左江支流明江东岸的龙峡山下,这里辟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县道X570公路擦边而过,也许是下午,停车场里的车辆很少。游客中心的入口处有条叉路直通江边的轮渡口,也是游客看花山岩画上船的码头,过江就是明江西岸的珠连村。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岩画共有38个点,花山岩画景区所在地有四个,第一个点是珠山屯的珠山岩画,第二个点就是停车场隔公路对面的龙峡山岩画,第三个点是濑江屯的高山岩画,第四个点是耀达村岜耀屯的花山岩画。从珠山岩画至左江中、下游的万人洞山岩画止,38个点的岩画共有109处、193组岩画、4050个图像,分布在宁明、龙州、江州、扶绥三县一区长约105公里的河段上。
在离游客中心不远的明江东岸陡坡上立有一块介绍龙峡山岩画的石碑,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拨开遮挡的藤蔓和刺蓬看完碑上的文字。碑文介绍龙峡山峰海拔为200-230米,有两个岩画点:第一地点在龙峡山南峰的西面崖壁上,崖下有高约2米的倒石锥坡,距河岸约100米,画面分1处、2组,图像以人像为主,总数12个,皆为侧身人像;单组画面尺度最大的是第二组,宽约2米,高约4米,面积约8平方米。第二地点分处在龙峡山中峰和北峰临明江一面的崖壁上,中峰西南侧的灰黄色石壁表面略凹凸不平,间有雨水渗流迹,画面方向朝西,高出水面约15-60米,分为3处、6组,图像以人像为主,总数63个,其中正身人像21个,侧身人像23个,铜鼓图像5个,有格或有首剑图像10个,犬类图像4个;单组画面尺度最大的是第三处第4组,画面宽约5米,高约4米,面积约20平方米。
根据碑文介绍我沿着龙峡山下的公路走了一个来回也没有发现岩画图像,正在江边垂钓的当地人告诉我说石碑正对面的上方山壁上就有,要仔细看才能看出来。按照他的指点,我站在石碑前仰头仔细观察,果真在山壁上看到了据专家考据以赤矿粉和动、植物胶质混合作颜料的赭红色图像。这些图像在上千年的雨水和岩溶的侵袭下已经有些模糊或者被覆盖,由于这些岩画都处在高高的山壁上,图像又小,因此未能看出龙峡山岩画碑文上介绍的构图,懵懵懂懂的不甚了了。之后在离龙峡山隧道南口不远处的山壁上又看到了一处,其实在岩画的下方都立有柱灯作指示,只是我们未注意罢了。
珠山岩画在花山岩画景区游客中心西南面不远的珠山屯,位于明江西岸,是明江流域最上游的一个岩画分布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起始点。资料介绍现存人像169个,动物图像15个,铜鼓图像10个;岩画中最大的人形图像高达3.58米,图案有带刀卫士、孕妇、狗、男人、铜鼓、羊角钮钟、刀剑等。
高山岩画在耀达村濑江屯对岸北面约500米处的明江东北岸拐弯处,是龙峡山岩画点的下游,位于花山岩画景区游客中心的北面,现存图像404个。
最有名的当属耀达村岜耀屯的花山岩画,也称宁明花山岩画,虽然在所有的“岜莱”中最具代表性,但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统称的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这里距上游珠山岩画有10多公里的水程。在这座峰峦海拔有345米的崖壁上遗存着大量的岩画,朝向西南,高出水面约15-110米。画面可分为3处19组,其图像以人像为主,一般为正面、侧身两种姿式,皆裸体跣足,作举手曲膝的半蹲姿势。目前,尚可清晰辨认的图像总数为1951个,其中正身人像347个,侧身人像1209个,铜鼓图像209个,羊角钮钟图像7个,细钮钟图像5个,环首刀图像14个,有格或有首剑图像82个,扁茎短剑图像1个,渡船图像13个,男女交媾图1个,犬类图像63个。这些岩画构图与人物造型勾画出一幅幅内容丰富、意境深沉的画面,真实记录了已经消逝久远的古代骆越社会活动情景,是整个左江流域岩画群中图像最多、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一处岩画,被冠以整个左江岩画群的代表,常出现在介绍花山岩画的宣传资料上。
这三处岩画都在沿江的山壁上,因此只能坐船参观。途中在被称为“岩画活的博物馆”的传统壮族原始村落濑江屯、岜耀屯里设有击铜鼓、弹天琴、唱山歌、编竹篓、织壮布等民族风情展示,还有品尝簸箕宴、糖波酒、舂糍粑、熬红糖等壮乡的独特美味的活动,整个观光过程需要3小时。由于我们到达时间晚了些,只能割舍了。
古骆越人在远古时期有没有艺术家我不知道,但从这些岩画可以看出他们喜欢在高高的山壁上作画,这对于他们的后人之一即现在的壮族来说,虽然没有文字传承但岩画上描绘的很多场景就成了史迹。岩画上出现最多的“蹲式人形”与当地麽教“道公”用来祈福消灾的“道公舞”的舞姿相近,也与壮族由来已久且延续至今的青蛙崇拜有关。
古骆越人如何在高于水面三、四十米的绝壁上作画是一个谜,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考古的学者们推测得出多种骆越人作画的方法:有可能是使用竹子、树枝等搭架子登高而上;有可能是以绳索、藤条作为辅助工具攀爬而上;还有可能是山洪暴发、江水上涨,利用高水位划船到崖璧上直接作画。不过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极其严峻的挑战。
其实,在国内也有很多地方发现了岩画。云南省有金沙江岩画和沧源岩画,贵州省有画马崖岩画,江苏省的将军崖岩画,台湾省高雄的万山岩画,内蒙古的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和乌海市的桌子山岩画,新疆、西藏也有岩画。但最闻名于世的还是宁明花山岩画。
我们虽然没有时间坐船去看岜耀屯的花山岩画,但还是沿着县道X570公路穿过龙峡山隧道想看看山那边是否还有岩画。隧道的另一头是沿江而居的岜早屯,隔公路对面是一座像被刀从头到脚辟了一半的大山,形成了一堵垂直于地面的大石壁,绝对是作岩画的好地方。尽管我们对着山壁仔细观察了很久就是没有发现一丝岩画的痕迹,按古骆越人的习惯只在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的临江石壁上绘画,因此这面不在江边的石壁是不会有岩画的,可惜了。
这个大石壁虽然没有岩画,但在它的脚下建有花山梦幻之旅时空剧场,并以它为幕,和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一样实景演出,颇为壮观,如果有时间那是应该欣赏一番的。这时天色已经有些昏暗,我们只好踏上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