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亲密关系》讲“冲突”这一章,想起刚好有朋友聊起和伴侣的冲突问题,遂不妨来写一写。
1 冲突的产生#
冲突产生与差异。当个体的愿望或行动实际上妨碍或阻止了其他人时,冲突就产生了。冲突有时表现为一种情绪,有时也是人格和信念的体现。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当一人的想法和行为与另一人不同,且影响到了另一人想法或行为的实现,就有可能发生冲突。夫妻因喜欢的电视节目不同,又只有一台电视时,可能会因为究竟看哪一个而发生争执。周末里丈夫可能想要出门去会老友,而妻子可能想让其做家务,则亦有可能产生冲突。
哪怕是两个兴趣爱好相投、观点想法颇为一致的两人,在一起相处也难免会有问题产生。独立与依赖、自由与亲密、稳定与变化、聚合与分离,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所需所想总是处于被满足的状态。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冲突也可能发生。
冲突发生的频率是因人、因阶段而异的。相比之下,性格随和的人较不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年龄偏大的人比年纪轻的人更不易发生冲突。
2 冲突的类型#
常见的冲突类型有四种:批评、无理要求、拒绝和积累的烦恼,它们的具体表现分别为:
- 1.被批评者认为该行为是不公正或者是吹毛求疵时;
- 2.超出了一方期望的要求;
- 3.没有满足一方的期望;
- 4.烦人的小事不断重复发生。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点,往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时候当你发现一个不怎么与人起冲突的人突然暴怒了,引起他发怒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件小事,而是由多个事件积累起来的怨气,如火山喷发般一并爆发了。
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分歧、不满、失望既然不可完全避免,那冲突是不是也会常常发生呢?有没有一些冲突原本是可以不发生却发生了的?我们能让这类冲突尽量少的出现吗?
不发生冲突并不意味着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一味压抑它,而是对于一些没有必要产生冲突的事情,通过合理的视角,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这就需要合理的归因。当我们认为对方做了一件让我们感到不快的事情时,在发怒前不妨想想:对方是有意为之的吗?是在故意伤害我吗?对于伴侣、家人而言,大多数的行为都有一个善意的出发点。
家人有时会希望你晚上少与朋友聚会玩乐,不是因为他们束缚你的自由,而是担心你回家太晚会不安全、或是喝太多酒伤身体,如果你能意识到对方的良苦用心,意识到对方是在表达爱的时候,用怒发冲冠的方式来回应是不是就不太妥当了?
虽然有时候,对方的确会做出令我们感到生气的事情,不过,“当你感到愤怒时,就表达出愤怒,会让你感到更愤怒”,你的呼吸会变得急促、心跳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你在头脑不冷静的情形下又有多大的概率能做出适当的举动、说出合适的语句?
若愤怒真的发生了,不妨换一种思维,我们如何看待事情的起因影响着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此外,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暂时离开让你感到愤怒的地方,给自己一点时间放松下来,而不要在愤怒当头时做出不恰当的行为。甚至,可以去找一些让自己感到开心愉悦的事,来缓解愤怒。
在两性关系中,一种常见的交往现象是“接近/退避模式”。通常表现为一方是接近者,总是处于不断唠叨、批评、向另一方提出要求的位置上,而另一方则处于退避者,总是试图用回避、离开的方式来避免正面地面对问题。
一般来说,女性往往是接近者,男性往往是退避者。当有不满、有情绪问题产生时,女性更倾向于将它表达出来,而男性则很少会这么做,他总是想要避免这样的讨论,面对不开心的事,他们往往更加沉默寡言。当我们知晓了自己和对方的问题处理方式,就更加容易理解对方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
-
小技巧###
发生冲突后,合理的沟通和交流必不可少。有一个小方法,可以用来表达和倾听双方的想法,又不至于发生激烈的争吵。具体如下:
1.指定一个小物体作为发言权的标志,比如一个毛绒玩偶。
2.当拿着这个玩偶的人才可以发言,而另一个人需要耐心地听完对方讲话,不打断他(她);然后再交换发言权。
双方要用第一人称来简明扼要地描述他(她)的情感,而非指责埋怨对方。这一方法有助于双方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进而有助于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避免冲突或者解决已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