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在讲,如何打造个人商业模式的。中心思想是,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先设计好商业模式,否是就没有方向,最终也不太可能会赚到钱。
虽然看完这些文章后,觉得他们说的也挺对的,毕竟现在能坚持在输出的,大多都是想图点啥,谁会只为爱发电呢?
再者说,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不能获得一些回报,那这些时间似乎也不太有意义。而最直观的回报,就是自己的粉丝在增长,自己的内容在不断变现。
只是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离我又太遥远,又或者说,我还没理清自己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吧。最近一段时间的写作,很偏向个人,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写自己遇到的问题,已经自己内心的一些挣扎。
这些内容,对于没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没有丝毫意义,即便对于有同样经历的,也只能起到参考意义。
再回到开头的话题, 对于所谓的商业模式,个人IP,我始终觉得做好这些,你得有一定的硬实力。比如某领域的专家,或者在某些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给别人解决问题,提供价值。
不知为何,我始终觉得自己还不够格,因此一直觉得自己还处在修炼状态。换句话说,我自己都还有一大堆问题没解决,又怎能替别人解决问题呢。
说到这,又想起了一个观点,之所以大家都希望提前想好商业逻辑、定位、商业模式,主要是不想走弯路。
就像父母对自己的操劳一样,总想把前面的坑给你踩完,好让你一路顺风。这种想法固然很好,可少了这些经历,就缺少了一定的成长,势必会引起反作用。
其实最好的做法,就是别过多干预,任其生长就够了。
小时候的我,很不爱学习,经常考试倒数,甚至连大学都没考上,高中毕业后只能跑去上技校。而在上技校的时候,由于离家远了,没人管了,在玩了一段时候后,突然觉得想看些书,就跟室友一起去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开始看起书来。
毕业后一直忙着工作,再加上工作挺累的,就没继续阅读。本以为这辈子,不可能在捧起书看,可四年前因为一些事情,又开始捧起书看,这一捧,就持续了四年。
当我跟父母说,现在的自己空闲时间都会拿来看书,已经看了百十来本时,他们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他们很难相信一个从小不爱学习的孩子,如今竟然开始看书了。
其实对于读书,当时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自己太无知了,甚至都没想过考读书赚些钱,仅仅是想丰富下自己而已。
倘若当时拿起书时,就想着一定要靠读书赚到些钱,或者做一名读书博主,恐怕也不会坚持到现在吧。
所以我觉得,有些事,不一定非要提前想明白,提前规划好一切。有个大致的方向,就够了,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中途遇到什么问题,再解决就够了,毕竟计划再好,也赶不上变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