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1
1.作者简介
作者尼尔·布朗(NeilBrowne),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杰出经济学教授。获有托雷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德州大学的博士学位。曾经合著七本书,是批判思维界的权威人士。
2.本书主要观点及评价
本书分为12章,每章着墨比较均匀,约20页左右的论述,除了第7,8章“证据的效力如何”稍有侧重外。每一章节分别就组成一个完整的论述观点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展开,各个击破,告诉读者如何寻找迹象和规律,找到作者的漏洞,以及就这一个点(如结论,论据,论证过程等)该如何切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更慎密的思维。
每一章节又采取要点论述、读者写作时注意事项、案例评析这三种模式展开。
本书实践性很强,对于初次接触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
以下精选(我认为有用的)观点前的数字代表章节序号:
·1:海绵式思维VS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充分吸收外界信息而不会加以评判和取舍,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合理的方法(如阅读方式中的“分析阅读”)。
·1:强势批判思维VS弱势批判思维:强势批判思维要求我们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
·2:描述性论题VS规定性论题:描述性论题对世间万物存在的形式和秩序感兴趣,常为开放性论题(是什么,多少,怎么样);规定性论题属于道德或伦理范畴,需要的是规定性答案,常为是非对错论题(应该,应不应该)。
·3: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轮到自己写作时,找到涵盖议题的主要刊物很重要。)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而不是反过来。
·4“只有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自己写作时尽量采用“代入法”,反串一个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的思维框架)
·5:论证中的“价值观假设VS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假设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一个人对于特定价值观的假设通常是不会明说的。描述性假设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看法。
·6:批判性阅读的主要目标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在判断作者的推理结构时,各种“诡计花招”(fallacies)通常归结为:人身攻击谬误,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偷换概念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7:对于用作论据的论证别忘了问“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专家也会犯错误。
·8: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
·8:类比推理并不因为有很多相似点就具有说服力。相关的相同点与相关的不同点的比值越大,类比的效力才越高。
·9: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
·9:一件事情发生在另外一件事情之后,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只是个巧合。
·10:面对数据,问一声“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数据的”。见到平均值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问一下: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面对百分比,要思考“这是和…相比较?”
·11:几乎任何一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信息提供者精心挑选和呈现的。
·12: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具有不同的认知准确度,不同的参照体系和先验认知,对哪些假设更为可取自然有不同的意见。二分式思维法“非此即彼”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对我们的思维具有毁灭性的破坏效果。为避免二分思维,你需要对任一个结论问自己“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是精确的?”
·12:有效避免二分式思维,创造性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理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为解决“我们该不该采取甲措施”,逆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乙措施”会等出更多发散性结论。
但译者不是很专业,有些地方一眼都能看出翻译缺陷:P146,粗体字“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细读前后文后明显应为个人利益。又如P157,第二篇的案例解释“保妥适注射”(Botox),翻译为“除皱注射”更接地气。
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