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赶走的细菌,成年时也要杀回来
文:Stanley
1
公园里面有几个小孩儿跑着玩,旁边有家长看着。其中一个小孩看到树上落的叶子,想要去捡,妈妈立刻阻止说:“不要捡,那上面有细菌。”
小孩子跑到了另外的地方,看到花花草草,想要伸手去碰,只见妈妈又要他:“不要碰,那个有细菌。”
旁边有健身器材,小朋友跑过去,双手抱住,用脸贴近器材。妈妈紧张地大喊:“脸不要离它太近,上面有太多人摸过,很多细菌!”
搞得小朋友讪讪的,不知道如何去做,只能站在一边儿,自己跳着玩儿。当看到有比他大的小朋友,尽情的去玩健身器材,去捡地上树叶,去尽情的打闹的时候,他一个人,在那里有点无聊,把手指头放进嘴里,盯着小朋友们看。这个时候,听到妈妈大喊的声音:“不要把手指头放进嘴里,有细菌!”
小孩这次傻了,感到手足无措了。
2
当家长一次一次给孩子约束的时候,孩子只能是无奈地站在被约束的圈子里。
想想好多人的童年都是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中度过的,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却被约束在了很多的条条框框里,被戴上了无形的枷锁。就像这位妈妈,处处时时提醒着孩子有细菌。这孩子心里面肯定罩上了阴影,觉得细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强大到足以限制他的一切行动,足以让他站在那里手足无措!
看到这种情形,我们会想到小孩子长大后对细菌的感情,应该会很复杂,可能是痛恨,恐惧,觉得神秘,或者是向往,或者是其他的种种感情。
细细品咂一下,人们对一些事物的感情,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这孩子长大了,对细菌该有多么的恐怖和痛恨哪!
3
这个孩子,如果以后对这细菌害怕,想往,或者感觉其神秘,进而去研究它,都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个叫细菌的东西,在他心里有了足够的分量,足以让他注意细菌的存在,与细菌的爱恨情仇估计就在童年扎了根儿了。
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是酒鬼,女儿就是看着父亲每天喝酒长大的,看到每天父亲跟母亲进行争吵,所以暗自下决心,这辈子都不会找一个喝酒的丈夫。没想到当自己长大的时候,反而非常关注喝酒的人,最后自己找了一个喝酒的丈夫。而且丈夫是酗酒,喝完酒要吵架,要打人。
这种感情很奇怪,其实细想来,也不奇怪。因为对某件事物的恐惧和反感,进而会去关注它,会琢磨它。当琢磨一定的程度,便产生了感情;有了感情,又无法摆脱,继续原来的恐惧;又因恐惧,继续关注,产生更复杂的感情,继续陷入恐惧。
这是一个奇怪却又正常的循环。
4
有个很好玩的一个心理学原理,越是阻止某人想什么,某人越是会想什么。
两个人谈话的时候,一方说,你千万不要想一只老虎。请你想其他的某某。结果是,那个人脑袋里,被一只老虎占据了。这可是阻止他想的结果呀!
其实,我们不阻止一个人想某个事情,可能他脑袋里就不会产生想法,等你阻止的时候,反而对他进行了提示,本来没太关注的东西,明朗化了。
这也是在教孩子与人沟通的时候经常见到的,越是我们不想让他干某个事情,孩子越要去干,而且还很来劲儿。
5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种阳性强化法,那就是强化对方做得对的,弱化甚至忽略错的。
以这样的强化法对待孩子,往往能够有好的效果。比如,我们经常说,要对小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赞美,对有些事做的对的,进行表扬。这样,孩子就会积极关注被赞美和表扬的内容,会继续发扬光大。做的错的弱化或者忽略他,慢慢地,孩子关注的焦点也会离开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每次满眼盯着他做错的事情进行批评,进行教导,可能与我们想要的结果适得其反。
有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出门,会提前警告他:“今天出门不许要冰淇淋,不许要奥特曼玩具,不允许要芭比娃娃,不许要。。。。。。”
结果是,从一出门开始一直到走到街上,孩子心里一直想着:“我要买冰淇淋,我要买奥特曼玩具,我要买芭比娃娃,要买。。。。。。”
不过话也说回来,被阻止想某事或者做某事的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学习一般般,老师把他叫出去谈话,对他讲:“没关系啦,你应该是考不上大学了!如果考不上大学,那你就再回来复读一年嘛,我还教你!”结果这位同学脑袋里记住的全是“不”后面的那些字“上大学”。
结果不错,他考上了大学,开开心心的离开了家乡去某所大学读书了。
其实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些人被阻止想某事做某事,然后逆袭,直接把被阻止的事情做好,获得成功。
白居易老先生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他年轻的时候,他想在长安落脚,当时一位老前辈顾况听到他有这个想法时,就嘲笑他:“长安米贵 白居不易。”没想到这反而刺激了白居易,让他在长安不但留了下来,还成就了自己。
6
如果我们能够正面引导孩子,可能孩子会少受些挫折,内心会更正向、更阳光一些。
如果不能正面引导孩子,我们可以选择少阻止,少批评,因为阻止或批评的内容可能成为孩子向往的目标,恐惧的目标,或者纠结的目标。无论成为哪一种目标,都会在孩子心目中会占据一定的位置。
对于被妈妈阻止、到处提防细菌的那个孩子,我来做一次算命先生,对他进行预测。我想,他对细菌至少有两个结果,要么提到细菌,就躲开、就害怕的人;要么成为一位,对细菌非常感兴趣、研究细菌的高手,甚至专家。
无论怎么样,细菌算是在这个孩子心里,扎了根儿了。童年时赶走的细菌,成年时也要杀回来,它已经占据了孩子的记忆,根本就赶不走了哦!
如果不想让细菌在他心里扎根,不妨提示其他好玩的事情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