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做了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今年把这个位置交给了年轻的龙洋,看了几场节目之后,我觉得龙洋的主持还是合格的。
她青春靓丽、意气风发,除了在互动环节中少了点妙语连珠,其它方面的表现还都中规中矩。《中国诗词大会》也因为她的主持多了几分俏皮,节目的气质与前几季有很大不同,这也许就是主持人为一档栏目所赋予的灵魂吧。
很多人觉得龙洋的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诗词储备量不足,导致她与点评嘉宾的交流不太同频、缺少机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个人觉得要想提升节目更多的可看性,作为主持人的龙洋还需要在每道题目的熟悉度上做足功课。
《中国诗词大会》里有一个经典环节,就是通过中国名画出题。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董卿和龙洋两位主持人在这个环节里的不同表现,来管窥一下她们的“准备”功夫。
片断一:《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六场
大屏幕展示了一张仇英的《千秋绝艳图》,选手答题完毕后,蒙曼老师补充了一大段知识点,主要还是围绕题目中诗句的含意所作的解读。
此时的龙洋面带微笑、认真听讲,然后镜头切回到蒙老师长达一分钟的讲解画面,蒙曼解说完毕后,龙洋并没有发表其它与画作相呼应的见解,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整个解说的过程中,龙洋的参与感显得有些不够。
片断二:《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第一场
还是仇英的作品,这一次大屏幕展示的是《浔阳送别图》,小选手顺利地给出了题目的正确答案后,董卿就屏幕上放大版的《浔阳送别图》作了一段延伸解读。
她首先指出这幅画的真迹现在被收藏在美国的博物馆,然后又复述了此画在伦敦展出时外国媒体曾给予的高度评价,最后总结出中国画是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民族文化。
名画解读的背后
一、主持人价值的体现
仇英的画作出现在同样类型的题目里,董卿用一段诗词之外的信息说明了《浔阳送别图》的前世今生,把一道诗词题目扩展到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中“诗书画”历来是不分家的艺术形式,这段串讲词的加入既自然又生动,而且很好地延伸了《诗词大会》这档节目的知识边界。画龙点睛的语言不需要很长,但因为运用得巧妙恰当,既提升了栏目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主持人自身的修养和价值。
二、有备而来、厚积薄发
通过对《浔阳送别图》的解读,我们可以猜想到董卿在节目播出之前一定查阅了大量关于仇英、关于这幅画作本身的相关信息。正是这样对每一道题、每一幅画的细微准备,成就了舞台上那个字字珠玑的才女董卿。
“事以微巧成,以疏拙政。”所有的信手拈来和水到渠成,其实都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精心准备。厚积薄发、有备而来,从来都是展现实力的前提。
三、比优秀的人更努力
还记得央视主持人大赛落幕时撒贝宁的那段爆料吗?他说作为金牌制作人的董卿,为了保证节目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足够精彩,常常要开会到深夜二、三点钟。
董卿自己曾说:“我见过北京后半夜各个时段的样子。”
这就是董卿,济身优秀的行列,却比优秀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正是这份人后的功夫把董卿雕琢成优秀人群中更卓越的自己,而这份努力更值得我们敬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