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姐到朋友M的店里小叙。
去的那天下午,阳光从落地窗照进屋内,斑驳洒在纯白的桌椅上,洒在吧台边的吉他上。店里没其他客人,五只小猫也慵懒地靠在沙发垫上发呆。
情绪是会传染人的。在这里连呼吸都跟着慢下来。
姐:梦想实现的感觉很妙吧?
M:从来都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姐:呀,当老板后连话风都变了。
M:其实我现在有点后悔,觉得自己一辈子都被这家店给绑住了,一点都没有了当初的美好。
2、
M是85后的女文青。
自从看过《海角七号》就心心念着要开一间类似的蓝白相间的小店。
两年前,她辞了报社编辑工作,与人合伙在文创园内开了这家咖啡民宿二合一的店。
我们都以为,像M这样,有能力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将热爱了那么久的兴趣变成了现实,真的是太酷了,简直就是新时代的新女性偶像。
可是,M却陷入了她原先没有预想到的种种困境。
原先说好的“每天睡到自然醒、在咖啡的香气中醒来、为自己心爱的人现磨一杯挂耳、接待天南地北聊得来的人”呢?
现在每天不仅要睡得迟、起得早,要进货出货,要写文案做宣传揽客源,还要不停地招聘培训,然后还要不停安抚这些00后小朋友,简直就像幼稚园阿姨。
更惨的是精神折磨。
两年了,这家店还没有实现预期的收支平衡,其他合伙人已经放出风声来想要散伙。因为是自己的坚持和梦想,舍不得让给别人,M就还要考虑去哪里腾挪资金来收购。
M坦言,早知今日,当初就不会那样简单地凭着对这种梦想生活的向往,一腔热血地辞了工作,将兴趣变成了自己的职业。而是会用更温和更迂回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只是资金注入,比如只是利用假期过来煮煮咖啡拉拉花之类。
3、
其实,到30+的年龄,谁还没有点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果能将兴趣变成职业,不要看人脸色,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吧。
更何况现在的职场,哪份工作不委屈?
那么, 如何才能将兴趣变成职业?这是每个人在迈出这一步前都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把兴趣变成职业,首先要具备能力。
“你做哪一行的?”
“自由职业,靠xx为生”
“哦,不用上班啊?随便xxx就能赚钱,真是轻松啊!”
这种对话,对于那些以兴趣为生的人来说,比如写作,比如炒股,比如开店,真是太常见了。
我们常常会被成功表面的风光所吸引,至于内里有多难,或者假装看不见,或者确实没看见。不仅是外人,包括我们自己,也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觉。
兴趣想要上升为职业,就必须具备持续提升的能力,还要能够创造出价值,否则永远不可能上升到职业的层面。
六神磊磊,那个借金庸笔下的杨过、令狐冲、张无忌看世界、坐拥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写作者,原先也只是在新华社上班,看金庸写金庸借金庸看世界只是他的业务兴趣。他用业余时间写的这些文章,都收录在业余运营的公号内。
从原先没有收入,到收入的几十分之一、几分之一,两倍,五倍,到最后的几十倍,他才下定决心辞职。
为什么?因为此时他的兴趣已经具备了持续提升的能力,比如那篇《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成为爆款,不断有广告公司找他写广告,他的价值开始变现,他已经可以自由的读书、自由的写作,所以才能将兴趣变成职业。
不是因为全职了做xxx就能赚钱,而是因为有能力做xxx并赚到钱才全职。
不要把兴趣和职业的打开方式弄错了顺序。
第二:把兴趣变成职业,需要持续努力
把兴趣变成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更需要持续的付出和努力。
罗胖当初从央视离职,依着自己的兴趣合伙开办罗辑思维时,曾经说过他的目标就是“死磕自个儿,娱乐大家”,所以才会有每天60秒的语音,从不间断。这也许也是一种仪式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将兴趣变成职业的痛苦,不要忘记持续的付出。
唐家三少常年排在中国网路作家排行版第一,年收入数千万,但他也要求自己日更万字。不仅没有节假日,而且在思路枯竭、心情郁闷的日子里,还得憋出那么多文字。这份痛苦,让人想想就不寒而栗(虽然不可比,但姐也是坚持日更,有时压力大连到大姨妈也不肯来,捂脸)。
上面提到的M,虽然现阶段过得非常痛苦,可她依然十分努力。
每日自己亲自监督进出货,有空就去上咖啡培训课程,还坚持自己写软文做宣传。内向的她,为了这个店,不断开拓自己的边界,试着和不同的渠道进行合作,吸引客源。
M曾笑言:如果不小心把店开倒了,至少也要把本钱学回来。
兴趣本来是自娱自乐,但当你将它变成职业,变成赚钱的主要手段,甚至是谋生的依托时,那些原本的乐趣和满足都将远去,你就要做好和压力和焦虑短兵相接、不断战斗的准备。
第三:把兴趣变成职业,得要有底气
姐的一个朋友,已经是某500强企业省级领导的秘书,上升空间巨大。可是她前一段时间辞了职,转而投向儿童培训行业。
一直以来,她就特别兴趣儿童教育,对自己儿子的成长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将自己的兴趣变成职业。
她属于那种决策力特别强的人,前后也就考虑了一两个月、做了些市场调查后就决定辞职、合伙进入儿童培训行业。
别人看到的可能只是她的决心和能力,但你不知道的是,她背靠着庞大的家族企业,她老公又和教育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背后的因素才是决定将兴趣变成职业的底气和关键。
如果你还没达到衣食无忧的水平,那就需要在决策前好好思考一下,
你是否为自己积累了至少1年不工作的生活费,
你的家庭是否愿意支持你的决定,
你的兴趣是不是可以养活自己。
之前看过连岳老师回答一个读者的问题。
这个读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38岁。原来在企业里做环境保护工程师,收入可观,但她一直希望能够从事她自己兴趣的律师,并为此通过司法考试、拿到北京大学的法律硕士学位。
现在她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新律师工作,但需要从初级职位做起,收入要锐减3/4。但她爱人的收入比她多,足以支撑全家的生活维持现有水平。
她就在纠结,要不要转换职业,将自己的兴趣变成职业。
连岳老师的答复是:可以,但是前提是,你要是个狠角色,不怕被虐。
这里包括好几层意思,除了当律师要具备的心理能力和抗压性外,还要考虑期间无法照料家人、周末都要加班、至少付出好几年时间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高度等。
所以,这里的底气不止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社会关系上的、心理承受能力上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有退路”。
当然,如果你能像罗永浩那样,就是想开一家科技公司,即使开倒了,也要先去搞个其他什么职业、将赚来的钱全部用来再开一家科技公司,那你绝对具备了最重要的底气:狠。
4、
现在最流行的词,莫过于“跨界”,莫过于“斜杠”。
对于我们这些一路攀爬、却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终点的普通人来说,
到底是增加斜杠,还是把斜杠变成唯一,这的确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