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画稿》一书,是一部集结十几个短篇的外国文学作品集。其内容涉及到与当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状态。
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欧缺乏了解的我,初看本书,觉得云里雾里。唯一的感觉是——看不懂!
幸好,在本书一开头,编译人员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了作者——阿尔丰索•雷耶斯,分析了他所处的年代、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特点,并简略介绍他的生平。这部分文看似枯燥,但可以有效的帮助读者了解阿尔丰索•雷耶斯其人,以及他的作品。
阿尔丰索•雷耶斯出生于墨西哥,作为政治家的后代,他天然的目光犀利,带有政客特有的敏锐。同时,因为政治因素导致在西班牙的流亡生活,他的人生经历了颠沛流离,更善于透过社会的表象看背后的现实,并且通过他的作品对时弊进行独特的解读和隐晦的讽刺。
本书,是雷耶斯在马德里居住和生活后的产物,书中的文字用颇具雷耶斯个人特色的现实魔幻主义的表达方式,解析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雷耶斯在本书的开篇章节“马德里画稿【1914-1917】”就指出:在博物馆展厅里,“可怜的人们都会因为阅读展品下方的文字说明而忽视了展品。”
我回忆了一下过去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在我关注展品介绍的同时,眼光就不自觉的忽略了展品本身,看完展览不知道看了什么,似乎没有作品能给我留下印象。而能给我留下印象的展品,我通常没看介绍。
可见阿尔丰索•雷耶斯在生活中观察细致,分析到位,文字表达一针见血。这一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雷耶斯在多个章节中,用较多的魔幻戏剧色彩的笔墨描绘了马德里街头人物的特点,令人物在读者脑海中拥有了立体的轮廓和丰满的血肉,文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拥有了生命力。
雷耶斯的深厚文学功底令他足以很好的驾驭文字,在本书中没有任何不堪和不雅的字句,但却能深刻的刻画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众生相,就连骂人都很“优雅”。
在他的笔下:独臂人在街头用给人点烟的方式乞讨,老太婆在咖啡馆门口唱着轻佻的歌谣,老头子唱着没腔没调的歌控诉命运;人们表达内心伤痛的方式是展示破坏欲,着男装的姑娘让自己被男式衬衫和高跟鞋折磨的摇摇欲坠,而老百姓像王子般的嘲笑别人缓解内心的痛。
以外物带来的痛楚,或者嘲讽的方式,来抵消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是我通过多个章节的文字感受到的“那个时代人物的内心”。
在“神学家巴列-因克兰”这一章节中,雷耶斯提及他对美学、文学和艺术的看法。他认为:“美学就应该是个审美过程的哲学,文学就应该讲究暗示,艺术就应该讲究回忆:因为咱们每个人人说的都是自己的行话。”
诚然,雷耶斯本人的作品恰恰贯彻了其中哪一句“文学就应该讲究暗示”。在通读《马德里画稿》一书的各个章节之后,略加回味,便可品出雷耶斯的暗示。
例如,在 “柏拉图式的考验”一章中,雷耶斯描写了女性,提及马德里阿尔卡拉大街上行走的美女,并在之后写到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再没有比在马德里望着美女们游走的情景更好的柏拉图式的考验了。”没有一次字提到性,却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雄性荷尔蒙气息。
若是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核对人性深刻的感悟,这段文字不会让人产生那么明确的感受。
雷耶斯在《马德里画稿》一书中除了重点着墨于人物,还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当时的环境。
其中“曼萨纳雷斯河与瓜达拉马山”一章,有这样一句描述“流血的短暂夏日,臭气熏天,玷污了马德里人的灵魂”,读者们若是大致了解西欧的历史,就不难了解这句话。在规模化集中排污的设施被普及之前,生活垃圾、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绝对会让美丽的街道成为带有气味的画稿。
看到这里,就能体会到雷耶斯式的讽刺和幽默。虽说,这幽默对当时的民众来说,真的不太美好。我不由的庆幸自己比雷耶斯晚生了近百年,也不由得感恩科技的进步。
《马德里画稿》确实是阿尔丰索•雷耶斯出品的一部很棒的作品,成功地用现实魔幻主义的表达方式解析众生相。如果想了解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形态,或者想探索更多有关那个时代的哲学,可以深入了解雷耶斯的作品,一定会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