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朱永通先生从语文名家陈日亮老师的读书笔记中打捞出来的,都是由手工作业转化过来的,由纸质到电子稿,应该费力不少。书名让我想起“救亡图存”“旧文重录”这些意思。都是碎片化的东西,涉及读书学习生活尤其是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很有价值。
下面分享今天摘记的片段——
【1】孙绍振说:“作文本来是一种个体的文化行为,要求从个体本身出发,在张扬基本个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个人认识这个世界和自我,尽可能地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广阔精神自由的人,这才是我们的宗旨。”
【2】钱理群说:“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一种语言的趣味。”
【3】有的道理,如何只一两句话即把本质说透,这在阅读分析,尤其在作文表达中要特别予以重视和加强训练。例如:片面强调无私奉献,就等于将人置于价值真空之中。教育行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自身成为不必要。潜规则,就是拿不到台面公开讲,但却实际存在的行为方式。
【4】沙叶新说:“所谓名人都是社会形象,是社会根据各种需要,人为地塑造出来的。只要你一出名,你便不再完全是自己了。知名度越高,就越不是自己。”鲁迅早说过:“我想不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1927年2月25日致章廷谦)沙还指出:“关于名人的报道,50%是艺术夸张,20%是凭空编造,只有30%才是真实有据的。而这30%也是只说好,不说坏。”这数字大体靠谱。验诸身,比30%还有少些。
【5】汪曾祺说,鲁迅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孤独、悲愤的斗士,同时又极富柔情。《故乡》《社戏》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如同秋水黄昏。这秋水黄昏的比喻,是汪先生的独具只眼,独怀心肠。把鲁迅的所有小说散文通读之后,会感觉那是一个涉世太深而心灵痛苦、情感复杂的人,不仅仅在形象刻画外部世界,还在向我们真诚而曲折地叙述他的内心世界。读鲁迅,必须进入他的精神内里,必须能够听到他的灵魂的声音。
【6】张中行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这里没有一个字涉及爱、情、幸福、和谐,但板上钉钉,有不易之理。
【7】叶圣陶说:“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果臻文理通顺,习作课即为成功。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这话要是拿到语文刊物上讨论,一定会很热闹:叶老怎么会树立如此低的标的?他怎么一点都不顾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8】孙郁说得好:“周作人在自己的书房里不断地找精神的灯火,鲁迅却是在民间用生命之躯自燃自烧着。”不能说周作人就没有在寻找,而只是沉湎。也不能只看到鲁迅总在为改造社会唤醒别人而点火,而没有发现他的自燃——偷来火种,烧自己的肉。读鲁迅,必须能深入他的心的深处,读出他灵魂的灼痛。孙又说:“鲁迅周边的人大多性真而又喜欢搞乱,似乎是向上的太阳,喷吐的是热的气浪。而八道湾那里如日暮屋下的茶舍,是袅袅的茶烟,散出清而浓的诗味。彼此的差异,很让人思之再思的。”(《周氏兄弟的里与外》)孙的比喻很好,值得反复思之。不过“热的气浪”与“袅袅的茶烟”,又皆不可简单而轻率评价之。
【9】钱理群还认为“中国应该多一些左手写诗文,右手弄哲学的‘通人’。可以设想(与期待)未来人的性灵张扬也许会使哲学彻底改观,而使之成为诗化哲学,音乐哲学”。这也是要从教育开始。从目前看,则是远哉遥遥!
【10】伽达默尔说:“我们只能在语言中思考,而且正是这种居住在语言中的思考是语言的极其深奥之谜。”由这些想到,阅读究竟是怎么回事?不就是读进去,读懂了,并且觉得那语言表达有多么恰当,读起来觉到一种愉快和满足吗?不就是久而久之,读得多了,见识也广了,各种语言表达都由生而熟了,不知不觉也就懂得阅读了,这岂不就是阅读的本然吗?然而却不幸遇到了考试专制。于是阅读遭到了不断的拷问:这段话说明了什么?作者意图何在?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样写?其表达的特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什么效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阅读的自由个体就这样被奴役了。专制既久,被奴役者就渐觉得做稳了奴隶也不错。被污辱者,觉得受了宠,最后还要道一声:“谢谢大少爷。”还阅读的自由以清白,让阅读以其本然状态生存、生长、发展、成熟,语文才有希望。
【11】语文教学恐怕也和传授相声极为相似。因语文的学习起点,学习者的个性、心理等各不相同,上大课统一讲授,效果不大,即便是所谓“对话教学”,见效也有限。故最适宜的形式是一对一,或一对二、三子,或一对数子的“对话”,是面授、面命、面批、面改。语文教学方法的根本改革在此一途。即使一时做不到,实践中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但绝对必须将它确定为一个原则:因材施教,个别对话,口传心授,开一把锁用一个钥匙。
【12】三个“四五十”(时、空、人),在课堂上,“侏儒亦巨人”,到了社会则反之。班级授课制,整体效应高,便于操作,是其利;其弊是划一化、同步化,使“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话。侏儒还是侏儒。美国个别化教育在小学(低年级)进行,高年级则不行。德国则搞小组教育,但前提是经费与设备要有充足的保证。
【13】叶圣陶曾经明确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但语感出自运用语言的习惯,而训练习惯是麻烦的。鲜有能够细心而耐心地坚持训练语言习惯的教师,因为教师自身就不具备良好的语言习惯,他们的语感多半贫乏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