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重要,我只是一个在饥肠辘辘又不愿意麻烦我左右腿,从而迫切需要一个订餐APP的屌丝。重要的是,如果我来设计饿了么这个APP,我会考虑如下几点:
1,我们会在什么时候选择订餐
2,如何选择自己中意食物
3,饿了么如何才能逼格更高点
4,社交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然是我们饿了的时候才会订单,虽然这个答案显得如此的理所当然,却又容易理所应当被忽略,“我都已经这么饥饿难耐,能不能让我快点找到中意食物”,考虑用户在使用这个APP的心境,我觉得饿了么的设计秘诀应该是“唯快不破”。
如何让用户的选择加速,答案是减少他们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
回想一下我们选择食物的场景,我们吃的总是那么几家,点的总是那几个菜,我们的味蕾是身体仅有的比较专一的器官,喜欢吃辣的很少会点到甜食,喜欢吃甜的也不太可能乱入川菜馆( 这是在点外卖的时候,外出就餐就不一定了)。
所以,我们需要的食物这么点,为何不把这些直接给我好了。我的意思是,打开饿了么展现给我的不是餐厅列表,而是一个菜单,是根据大数据计算出来的我喜欢的食物集合,这么做的好处是:
1,给我最想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要的是食物而餐厅,传统的就餐次序是,先进入餐厅,然后查看菜单,最后下单,那是因为我们必须进入餐厅才能下单。而对于APP,为啥一定先要选择餐厅才能下单呢,我们只想要一个菜单而已。
2 用户在使用京东等APP得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去挑选,而在使用饿了么APP的时候,我们因为饿,吃饭的时间点是有限,比较没有耐心,所以去掉一些对我无用的餐厅,减少我的选择,让我能快速下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 选择好食物比选择好餐厅,更容易让用户下单,你想呀,你想吃土豆丝,给你一份,你就点了,对吧,你选择好了餐厅,可能餐厅没有你想要的,浪费了时间不是。
PS:就算出于商业利益需要一个餐厅列表,那能否在menu bar加入一个“推荐菜单”。
PPS: 饿了么做了一个“再来一份”功能,我想说,虽然我们总是吃那几个菜,但是我们还是不想一天吃相同的菜,这是有区别的,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倾向于先看菜单在下单。
对于第三个问题,如何避免“你不就是一个送外卖的”形象,其实饿了么可做的更加高大上,那就是“利用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加合理的膳食选择方案”,这话怎么说,饿了么APP记录你所有的就餐内容,那就等于记录了每天摄入的卡路里,脂肪,糖等,如果饿了么能利用黑科技把这些数据加工一下,那逼格立马上了一个高度,给想减肥,增肥的,脂肪肝过多的等各种人群制定(推荐)一套合理的膳食搭配,那饿了么就真的不只是一个送外卖的,而这一切完全是有可能的。
这样做后,那下单的方式就从“我要下单”变成了我帮你下单,你还心悦诚服,这无疑会提供用户的忠诚度,加深用户的信任感,对你的胃口负责,还对你的身体负责,这才是用户体验,这才是良心。
最后一个问题,饿了么怎么做社交,我承认,用饿了么的,大都都是一些孤独的人,并不太乐意分享,饿了么目前的社交大都是下单后,在微信群里面分享红包,试想,如果有一天不这么烧钱了,你不能分享你下过的单吧,这也太无趣了。但孤独的人对自己感兴趣,所以让这群人社交起来,只要分享他们自己就好了。
那分享他们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可阅读的,被他人关心的?
这个问题,可以立足于第三个问题,把下过的订单变成可衡量的数据,才能让这些数据有意义,比如,正在减肥的你在微信群中你分享今天下单点了一个土豆丝,那low逼,如果你分享一张图,显示你今天这摄入了18大卡的热量,那就明显不一样了。
不知道这么写了之后,饿了么的CEO会不会请问喝茶,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