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孤岛化”问题的存在容易导致一人多贷现象严重,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平台感到头疼。业内有人呼吁,将互金平台信用信息接入到央行征信系统当中,但这样是否可行?
吉盟财富研究认为,平台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短时间内很难。第一,目前多数互金平台不具有合法身份,央行不可能准许平台接入;第二,接入征信系统后,信息查询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及倒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
1、征信体系的两个阵营
目前,国内个人征信行业呈现“两大阵营”,即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前者以商业银行报送的信贷信息为核心,后者主要基于个人交易和社交行为轨迹。
正因为多数互金平台是“没有身份证的人”,它的四处乱冲乱撞,好人与坏人掺杂在一起,操作起来会很麻烦,需承担很大的风险。
央行征信系统的缺陷在于,主要是通过线下渠道,线上数据难以获得,信用数据来源狭窄,限制了信用分析样本量。
而源于互联网巨头的征信机构大数据积累最充分,采集数据的范畴已经突破了“金融属性”,延伸到社交数据、电商数据等互联网大数据。
但如何用这些缺乏验证性、弱相关的数据,分析推导出与个人信用的强关系,是个难题。
2、信息共享已有先例
接入央行征信系统难度大,那么,民间互金平台能否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张新福认为,从逻辑和技术上来讲,是可以的。
在征信信息共享方面,互金行业已经创立了先河。去年9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组织建设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就已正式开通,首批接入了蚂蚁金服等17家机构。
个人征信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既可以能够有力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商业银行防范网络信贷与线下信贷的各种风险,还可以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效率。因此,征信建设的目标应是形成一个充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格局。(吉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