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曾略带自嘲地表示过:“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虽然胡先生也表示了对所谓“中年”的感慨,并不是焦虑的,倒有几分幽默感。
三十,好像就是一个坎儿,到这儿,很多事情的意味就变了。到了三十,不结婚、不生孩子好像就很奇怪;到了三十,还不成器没大出息,一辈子可能也就那样了;到了三十,你还没稳定的工作,也是心大。
不只是旁人会有诸多眼光,很多当事人自己,也会心生一丝焦虑——人到三十还一事无成,该怎么办才好?好像对年龄有一种无奈和焦虑的感觉“啊!已经到三十了!怎么办呐?!”
喂,没有人规定,三十岁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啊?!
或许是“三十而立”的传统说法,或许是生活成本压力增加,或许是家庭责任加重,或许是旁人的眼光,都让人生出一种慌张和焦虑,真想着急慌忙地跑到什么位置。
可是,要跑到哪里呢?
好像连自己也不太清楚不太确定。很多人也只是感慨“一事无成”,但怎样才算是“有成”呢?有钱?有权?有地位?
关于成功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但如果我们对现在阶段已经不满意了,那就先静下心来分析,到底是对哪一部分不满意。关于工作、关于家庭、关于自己,你期望中的样子是什么,你想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去想象一下,越具体越好,用心记录、仔细描摹出自己的理想蓝图。
最核心的是——持续行动
去做什么?刻意学习、提升技能、开阔眼界、做长半衰期的事!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确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和不足之处,那就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刻意学习+持续行动”。持续行动,就是能帮一个人成长的最大“技巧”。
我是今年才开启学习之路的,我只是一个工作了几年的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网上各种问题各种焦虑,我一个都没少,基本都有过。今年借由一个偶然的机会,报名了一个网络课程,在学习课程期间,死磕自己,坚持认真听课、做作业,居然不知不觉养成了一系列的小习惯,当然,收获就更多了。
不止有显性层面的收获——如刻意练习的思维导图、配音,挖掘出了自己的兴趣,并通过练习转变为小小的特长。
隐性层面的收获更多——开阔了眼界,结识了很多同频的小伙伴,见识了一大批热烈追逐着自己理想生活的人,无形中,就受到一种刺激和鼓励。
我才刚起步,以后会走到什么地方不知道,但现在的状态我很喜欢。
焦虑嘛,也不是不会有,但不会让自己陷到其中了。个人真切体验,行动,就是对抗焦虑的不二法宝。
PS:但要注意一点
学习是属于长半衰期的事,个人的成长和提升是持续并可能会稍为缓慢的,我们不能过于追求“强即时反馈”,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慢慢来。
最后,送上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与君共勉。
“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就这样。”
愿我们都能拥抱一个自己期待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