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课(基于微信群的在线分享)正以如火如荼之势席卷朋友圈。
不信?
在朋友圈搜索一下关键词「报名」或者「微课」,然后你会看到:
一天学会啥啥啥
普通人如何啥啥啥
公开课 | 15招教啥啥啥
某某微课 | 啥啥啥的秘诀
点击报名 | 如何学会啥啥啥
微课那么多,我想都听听……
然而,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即使是听一场免费的微课,也是要讲效率的。
一、准备工作
假设,你已经选定了某门微课。
提交了转发报名的截图,安安静静地等待工作人员把你拉进教学群。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但是你真准备好了吗?
准备 1、背景知识
虽说你已经成功被标题诱惑,提交了报名,但你真的仔细阅读了宣传文案吗?
一般说来,文案中会包括
1、授课人的介绍
2、授课内容介绍
3、 微课报名方式
4、 一些推广信息
这些信息,应当在报名前就仔细阅读,有选择、有重点地选择课程,是准备的第一步。
准备 2、工具准备
1、笔记
可以是纸笔,也可以是印象笔记、OneNote之类的软件,也可以在Word或者记事本中记录,重要的是,要记录
2、耳机
考虑到大多数微课都是语音授课,在公共场合听分享的话,最好提前准备耳机
3、软件
有一些实操类的微课,会基于某个软件进行操作,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4、 此外,要及时保存课前发放的课程材料(借助微信网页版或微信PC客户端)
二、分享过程
万事俱备,坐等分享。
对于分享过程,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问题 1、用不用跟着听?
大多数的分享,都在晚间黄金时段(19时~21时)展开,甚至会出现多个分享撞车的情况。于是,要不要在分享开始前就蹲点守候,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跟着听
优点:及时反馈
课程开始前的暖场、签到,都是微课参与率的证明。在线听分享,可以保证双方的有效互动,对课程效果肯定是有正面的影响。
缺点:时间拖长
然而,即使是高效地语音授课,参与者也免不了花费一定时间等待下一条消息弹出,一场分享花费一两个小时,或者更久,对于晚间黄金时段来说,是相当奢侈的了。
▶ 课后听
所谓课后听,即在分享过程结束后爬楼复习。即使上课群解散,被移除群聊,也不会“人去楼空”,消息记录还在。
优点:控制进度
挑一个自己有空的时间来复习,还可以根据关键信息(如语音中间的文字或图片)自己掌握进度,节省时间。
缺点:错过交流
聊天记录虽还在,授课人却不一定会在群里等着你。课后听分享,意味着错过课后的答疑环节,错过与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
▶ 小结
跟着听 与 课后听 各有利弊,具体如何取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比如,如果嘉宾控制节奏得当,那么跟着听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如果课前发放了提问表单,也可以在上课前就争取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期待被老师挑中去回答。
问题 2、如何做笔记?
没有记录,就像没有发生。
笔记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记录的载体也没有过多的限制,但是,要做出既能保证听课效果、又能记下课程要点的好笔记,也是有一些技巧的。
1、预建分享框架
报名宣传文案的授课内容中,可能会有大致的内容提纲。此时可以预先规划笔记,在对应区域填写要点即可。
2、着眼节点信息
即使是在语音为主的分享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图片或文字穿插其中。可能是作为前述内容的总结,也可能是引起下段内容的小标题,或者是某段内容的补充说明。总之,都是较为关键的信息。应该保存在笔记中。
3、速记要点
对于大段大段的语音,全部听写下来肯定是费时费力。(有些社群会整理出分享的文字稿,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工作量,请为工作人员点赞)。正确的做法当然是记要点。微课分享的一个好处就是,没来得及写下部分可以倒回去重听,但为了提升效率,还是应该学习一下速记笔记的方法。
推荐阅读《激活大脑的“图解思考”术》
4、在线实操
对于涉及实际操作类的分享或是微课,永远是操作>笔记。例如PPT中编辑顶点的操作,笔记只能记下要点,但操作却可以留下直观的印象,且技能往往是熟能生巧,或许操作熟练后,都不需要专门记笔记了,因为这个“笔记”已经直接记在脑子里。
问题 3、如何提问?
大多数的分享之后,会有答疑环节;有些时候,也会在分享开始前通过表单来收集问题,由授课人选择一些来回答。无论形式如何,提问,都是一个跟授课人切磋交流的好机会。
提问是门复杂的学问,但在我看来,只要把握一个度即可:不要问得太难,也不要问得太简单。
1、不要问得太难
有的人恨不得一口气把自己心里所有的问题都问出来,问得又长又杂;
有的人喜欢在问题里讲故事,唠唠叨叨一大堆,让人Get不到重点;
有的人喜欢问得极为笼统,似乎希望一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提问时,应尽量做到:搞清重点、凝练语言、一次只问清楚一个问题。
2、不要问得太简单
不要太难可以理解,讲不完嘛,但是,简单还不好?问出太简单的问题,只能说明一件事:懒。
明明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却非要提问,还打着好学的名义去绑架别人,这样的例子也绝非罕见。即使可以用一句话就能回答,但这样的提问者,也是不招人喜欢的。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问题本身很好,但是已经讲过了…出于对授课人的尊重,提问前起码要确定没人问过类似的问题,或者授课内容中未曾提及。或许有人会辩解:我听漏了啊!只能说,您的准备工作没到位啊~
三、后续工作
通常来说,一场分享结束的后续动作包括:给老师送花…打赏…关注公众号……
但是在这个碎片化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你需要的决不仅仅是多关注一个订阅号,或者是将老师分享的资源,一股脑儿装进【你永远都不会打开的收藏夹】。你需要做的是整理笔记、形成输出。
毕竟,输入什么不重要,输出什么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