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当一名科学家!”
科学家在那个年代备受尊重,是几乎所有孩子的梦想和偶像。尽管不知道科学家究竟要干些什么,也不知道到底要如何努力才能成为科学家,但非常神奇的是,这个理想几乎是全民的理想。
我不知道现在小学入学的时候,老师还会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价值取向已经完全改变。
那个年代“两弹一星”的热潮席卷全国,学校里全是讲科学家的故事,钱学森、陈景润讲的最多。而现在是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球,讲的最多的是比尔盖茨、巴菲特和马云。
我并不反对讲经济,然而经济社会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物质化、标准化。教育看分数,成功讲财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给大数据同化了,什么都用数据说话,就连上淘宝购物也要看好评差评的比例。
当然我们也会质疑以前的那个年代,用”科学家“来标准化大家的理想。
不过聪明人还是能看出其中的区别——精神的和物质的。
哎,每次谈起这样的话题就特别无聊,甚至难免招致一些人的诘难:
“你试试看现在生活都成问题,看你还追求什么精神?”
“你还不是物质基础好了才谈精神吗?”
“谈精神?房贷车贷、养老育儿,样样都压得你喘不过气,你精神得起来吗?”
“你看那些大款,房子比谁的都豪华,车子比谁的都贵,女人比谁的都漂亮,腰板挺得比谁的都直,那才叫精神!”
没辙,谁叫自己也曾经在物质的阶梯上一步步爬过来的呢?大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不过我现在确实感觉到腰疼了。这个病三年前开始的,最主要的病症在于:心虚。
或许有人会问,腰疼和心虚有什么关系?
《黄帝内经》有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
古人认为心既是脏器,也是神明和灵魂的所在。所以中国人总是说心想什么,而不是说大脑想什么。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但人一遇见事情总会感觉心堵、心虚,却从来没见谁说过脑子虚的。
古人又认为,在“三阳三阴”中,心是阳中之阳——太阳。心显发在外的表象在面部,其功能是充实血脉。所以一个人看起来精不精神,就看他是不是红光满面,红粉花飞。如果心虚,自然是黑着脸,萎靡不振,腰杆也自然挺不直。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腰疼”。
找到了腰疼的关键所在,还有必要剖析一下心虚。
之所以拿《黄帝内经》出来说事,不仅因为它是经典,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很多人或许将《黄帝内经》当做医学书、养生书来看,我却认为它是一本哲学书。所以我把这句话理解为:生命之本、灵魂归宿皆在于心。
而心虚,则是因为生命的源泉断流了,灵魂缺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和欲望。当物质和欲望充满全身血液的时候,我相信不仅连脆弱的腰骨难以负荷,恐怕离心梗、脑梗的爆发也为期不远了。
现在越来越觉得古人的智慧太了不起了。《道德经》讲“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让我们将物欲的东西排空,而以精气充实之。或者从世俗一点的角度说,可以讲物质,但不能让物质将心填得太满了,尽量留多一点空间出来。多出来的空间装什么?装精。
肾脏负责装精,而我们又把肾叫做腰。腰疼,就说明精气不足,肾有问题。
《黄帝内经》又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可见,肾不好,骨也不好,腰疼就再自然不过了。
再回到哲学层面,精代表什么?简单点说就是精气神,诗意点说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多点墨水,多点智慧,多点精神层面追求“虚”的东西,将这些看不见的“阴中之阴”藏于“肾”中,才能源源不绝地为我们的骨髓提供能量,让我们的腰杆一天天挺起来,给我们的生命之本、灵魂的发动机——“阳中之阳”的内心不停地充电。如此循环往复,才是正道。
再回过头来讨论一下理想,也有人叫梦想。
马云说得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马云说这话没错,但因为成功的几率只是“万一”,所以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励志的鸡汤。因为理想和梦想还是有区别的。
最起码的不同在于理想是深植内心,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的。
有理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志。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圣人。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他十二岁立志做圣人,终成一代宗师。巧合的是,周恩来也是在十二岁的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而马云在当年还是小年轻的时候也说过:“我要改变世界!”可见马云还是藏着掖着,拿“梦想”来给我们喂“鸡汤”,把真正的汤底给藏起来了。
与立志有关的一句名言叫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可是我们的心大都被苟且占据了,根本没有空间容纳诗和远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看到的也不过是一堆堆苟且罢了。
说了这么多云里雾里的东西,算是勉强为自己看书找到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渐渐明白看书的“无用之大用”。这个“大用”在心,本源在精,功能在骨,表象在腰。腰好,生活才好!
以此故,若问我现在的理想是什么?给我来一盒汇仁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