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丹麦,总感觉那是个童话般的国度,风光旖旎可人,生活幸福安稳,人民乐观好客,童话熟知能详。故事里美人鱼的雕像屹立海边,恍惚它刚刚跃入水中,浪花翻滚,海鸟翩然。
那么,如果没有了童话,或者即使在丹麦这样一个制造童话的国度里,会不会有童话被遗忘的时刻呢?
比如遇到战争,还会有童话吗?不防看看《地雷区》。
《地雷区》是讲述二战结束后发生在丹麦的故事。在历史类书籍中,战争作为能够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事件,其过程总被大书特书。结束却往往只标明一个时间点。似乎就此以后便天下太平。
战争的结束,绝不仅仅是领袖们在停战协议上签下名字那么简单。战争的后遗症很多,甚至伤亡也还将继续。比如,那些在战争期间埋下的地雷,就亟待清理。
丹麦是个岛国,国势微弱。三面环海,只有南面与德国接壤。所以,在二战期间的命运可想而知。迅速被占领,一直被奴役。为了军事目的,德国在此埋下大量地雷。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战争也信奉这句话。一些年轻的几乎还是孩子的德国俘虏被迫接受了这项任务。他们可能是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天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奔赴战场。
《地雷区》没有战争片惯用的大场面,部队行进,飞机轰鸣,惊人的爆炸,恐怖的战场,这里几乎都没有。雷区在丹麦西海岸,沙滩洁白,海浪轻拍。如果没有铁丝网相隔,这里就是一片上好的度假胜地。
片中主要人物也很少,一名丹麦下级军官,带领着十几个德国战俘。还有生活在附近的一对母女。他们代表了战争的胜败双方和胜者一方的普通百姓。他们表现的不仅仅是个体,还有普遍的人性。
我相信,因为战争的原因,人性的恶被放大了。作为战胜国的丹麦,此刻优势明显,几乎忘记了在战争期间所受的凌辱,或者正相反,被欺凌的记忆太深刻,更要加倍偿还。不但要战俘们的身体去探测排雷,还缺少食物,严加看管。
长久的朝夕相处,人与人之间不免便会产生一些亲切感,人性中的善逐渐显露。负责看管俘虏的军官卡尔,慢慢对这些可怜的敌人产生怜悯之情。“工作”结束时不再将他们锁在一起,想办法帮他们寻找食物,甚至还许诺他们回家的时间。
原以为童话里的故事就会这样继续下去。排雷工作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即使有人牺牲,短暂的悲伤之后会很快平复。已经有了一片安全的沙滩,足够卡尔和年轻的“人肉地雷探测器”们一起踢场足球赛。他们相互搭着肩膀站成一排,就像正式的足球队一样,背朝大海,现世安稳。
突然一声巨响,卡尔心爱的宠物犬误踩地雷。卡尔痛苦万分,把丧失爱犬的责任归罪于刚刚还一起愉快踢球的那些“人肉地雷探测器”们。于是,年轻人被重新排成一列,不是进场踢球,而是用他们密集的脚步,来探测那片沙滩还有没有遗漏的地雷。此时的卡尔,和纳粹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再来说说那对母女。有人会觉得,在那片人烟罕至的海边,生活着孤零零的一对母女有些奇怪。我想这是导演的刻意为之。也许这样的安排不合一般的生活常理,但如果把这对母女当做战胜国丹麦平民的代表,通过她们可以一窥战争双方普通人的生活和心态,那么就不觉突兀了。
普通百姓深受战争侵略者的伤害,对敌国充满仇恨。当战争结束,敌国俘虏就在眼前,心存报复就可想而知。年轻的丹麦母亲知道德国战俘们都在饿肚子,猜到也许会来偷自己家的牲口饲料,所以,她在饲料里掺了老鼠药。结果如她所愿。这是人性。
俘虏中一个孩子偶尔和小女孩相遇,成为其童话里的玩伴。当女孩儿不慎误入雷区,俘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救出孩子,这也是人性。
当战争这台巨大的历史机器轰鸣而至,它无暇顾及人性的善恶。即使在产生童话的国度里。但人性是那么不可磨灭,在炮火的喘息间歇中,它依然要竭力释放能量。
“人肉地雷探测器”在偶尔的却持续不断的爆炸声中,一个个葬身丹麦西海岸。卡尔最终兑现了他的诺言。硕果仅存的四个孩子,转身逃向密林深处。500米外,就是他们的祖国,他们的家。
背后是一片祥和干净的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