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经元赐你生命,两个神经元赐你行为,当你有了行为,就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超体》这部电影中黑人教授的演讲,穿插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对人类大脑的神奇产生了无限遐想。
但是,人类的大脑,果真如《超体》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潜力无限吗?其实并非如此,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的大脑并非如电影所说只是开发了10%,而是已经完全开发。而且,人类大脑虽然让人类拥有了超出其他动物的智慧,大脑的结构却并非完美。
《进化的大脑》这本书,就是从大脑的进化方式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脑粗糙、呆萌的一面。该书的作者是戴维.林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神经系统科学家,他在脑科学知识的科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戴维认为,人类的大脑有粗糙、落后和低效率的一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大脑的进化方式,另一个是低效落后的神经元。
人类大脑的进化方式是冰淇淋式的。大脑包括高级的功能结构和低级的功能结构,低级的结构在进化中并未消失,而是留在原处,而高级功能结构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覆盖在低级功能结构之上,就好像在原冰淇淋基础上又加了一勺冰淇淋。大脑低级结构的存在,常常干扰高级结构的判断,使得大脑变得低效。
另外,大脑的基本构成单位,神经元,也是导致大脑粗糙和低效率的元凶。大脑内神经信号的传播靠的是离子,速度是30m/s(电脑传递信号靠的是电子,在真空状态下的传递速度接近光速,即约3亿m/s)。一个神经元每秒钟最多只能传递400次电信号,而且神经元经常漏电,会影响其他神经元的工作。电信号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还很容易出错,平均每次传递成功率只有30%,也就是在另外70%的情况下,下一个神经元根本接受不到上一个神经元传来的信号。所以作者说,神经元其实是一个特别不靠谱的东西,性能落后、故障频发。
所以,我们的大脑并非设计精巧,它更像是一台拼装电脑,每一个处理器的功能都不怎么样,这导致人在处理任务时有很多天生的弱点,比如,人不擅长处理数字,却擅长三心二意,情绪化,跟着感觉走等等。
在《最强大脑》这个致力于“让科学流行起来”的赛季类节目中,除了让普通人看到了人脑的非凡之处,也展示了人脑的极限。在一期人脑挑战百度机器人“小度”的比赛中,在图片识别和人脸代际推测方面,无论是速度还是最终的结果,人类大脑都败下阵来。在人工智能面前,人脑在细节识别处理方面的劣势暴露无遗。
其实人脑在很多方面已经被机器超越。在电脑强大的计算能力面前,人的计算力显得如此弱小;在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不停学习的人工智能面前,人的精力显得如此不足;在没有情绪只有钢铁般意志的机器面前,人的意志力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但是作为大自然最伟大的进化产物之一,人类的大脑却依然是无法复制的。我们的大脑里1000亿神经元,但人脑平均重量只有1000克,非常轻,平均耗能大概40瓦。人脑的每一个神经元相当于300喝输入和300个输出芯片,如果用45纳米的芯片,要复制人的大脑需要2000吨重的芯片才可以实现,并且耗电达27兆瓦。也就是说,跟人脑比,同水平的电脑的重量和它的耗能都超过人脑100万倍,我们如果用芯片做一个拥有人脑结构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不可能扛着它的大脑走动的。
所以,人的大脑中的每个处理器的功能并不强大,但是大脑内部各个处理器的协同,却让人类具有了神奇的创造力,远远超越了其他动物和目前的人工智能。而人类个体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则相当于联网的人脑,这种蜘蛛网般的交互作用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使得人类文明不断传承叠加,创造出了每个个体大脑所无法想象的世界。
不仅如此,人脑还让人类有了丰富复杂的情感,我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虽然其他动物也有这四种基本情绪,但是唯独人类能够把这些情感升华为创造的动力,催生出耀眼夺目的文化,让我们的世界不只有冰冷的科技,还有温暖的人文。
但是相比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却依然少的可怜。你每日与之朝夕相处的身体、你赖以生存的大脑,你对它了解多少?你对自己的爱恨情仇,对自己的困惑,一点都不比对外界少。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其实也是人类想进一步认识自己大脑的工具,就像人类通过解剖、动物实验等方法认识人体的结构,人工智能是通过模拟人脑来让人类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大脑。
正像《进化的大脑》中提到的那样,我们的大脑有着天生的不足,但也有着天生的优势,那么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大脑,更好的利用我们的大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