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是磨,碾是碾,并不是同一物。论个头,磨小、碾大。论用处,磨属于家用,碾一般公用。
石磨
使用电器来粉碎食物,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在没有通电的时代,秦岭深山之中,即便再穷的人家,也都有一台石磨。石磨,是一户人家生活的必需品,磨面、磨玉米珍珍、磨豆浆做豆腐、磨芝麻做香油,都离不开石磨。
秦岭商洛柞水营盘镇秦丰村龙王沟,沟内5公里处,半山腰最后一户人家,一台石磨被露天放置在已荒废的空房子前,岁月无声、深山不语,这台见证了这户人家兴衰胜败的石磨,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又成了山间一块普通的石。
石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磨齿,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或被打成浆。在人们的生活中,这石磨可有历史了,它最初叫做硙,汉代才叫做磨。迄今所发现最早的石磨实物,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的满城汉墓中,是一个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
“民以食为天”,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物质形态十分稳定,石磨是制作食物的工具,是“食为天”的标配。在这秦岭山中,房子大多是土坯房,几十年上百年的风风雨雨,也许就垮掉了,但这石磨是一种可以爷爷用完父亲用、父亲用完自己用、自己用完还可传的“传家宝”。
其实,石磨就像家中别的物件一样,都是有灵性的。老人说,一盘新置的石磨“有火”,磨出来的面不香,只有等用过一段时间,“火”消了以后,用手摸着有“燥”的感觉,磨出来的面才香。也许吧,人总得为自己的生活找一些理由,既然石磨对于一户人家那么重要,赋予其灵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今,石磨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关于石磨的记忆,也只有在一些主题景区里才能够依稀找到。就像这张用石磨堆起来当柱子的照片,就是秦岭柞水营盘镇朱家湾村终南山寨的一景。
石碾
在秦岭南坡北麓,只要是那些稍微大一些的村庄,总能发现石碾的踪迹。
譬如西安鄠邑区的太平峪二道沟,就有一盘被遗弃在村口老树下的石碾,而在柞水营盘镇朱家湾村的滴水岩沟,一块碾台已被当作桌子使用。从碾米、磨面、打浆用的工具,到院里的桌子,这是山中石碾戏剧性的一生。
据说在中国古时候的农村,有两样器具是共用的,一是水井,老百姓叫“官井”;一是石碾,老百姓叫“官碾”。所谓官的身份,就是有人会主动去张罗、打理,这个物品是属于一个小集体共用的。碾体积较大,如果一户人家用,确实也浪费。碾的使用,如果用今天的计算机语言来描述,它是典型的“分时复用”物品,不同时段属于不同的人家。
石碾作为凝聚一个村庄的重要纽带,也是衡量中国式乡亲的标准。“吃一口井里的水,用一个碾子轧面,和一家人有啥分别?”这是老人们劝架时常用的打头话。想想也是,共同使用同一个东西,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啥好吵的?算了算了,握手言和吧!
石碾一般由碾砣、碾台、碾展芯等好几部分组成。碾砣也叫做碾磙子,是一个在碾台上滚压谷物用的圆柱形石头。碾台中间的那个洞,则是碾展芯的位置。在秦岭柞水营盘镇秦丰村陈家沟,就见到过一个尚未完全腐烂掉的碾展芯,真的想知道,人们最后一次使用是何年?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不再使用石碾,石碾的时代结束了。如今,它们被遗弃在房前屋后、村头村尾,以后的以后,只有在老一辈的故事里才能听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