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似乎比平时更加忙碌,直到第六天我才反应过来还有工作室的阅读任务没有完成,起初一直静不下心来去阅读,粗粗浏览了程老师发在微信群的三篇文章后,我开始聚焦李家成教授发表于《教育家》杂志的这篇论文——《家长教育参与:实现学校治理品质提升》。第一次是在手机微信上大致了浏览了文章,我关注到文章中李教授将寒假之前各中小学主动或被动开展的家长参与教育视为1.0版的学校治理,疫情影响下的寒假所形成的新形态为2.0版本。第二遍阅读时脑海中升腾起一些问题,于是我又及时把问题批注在段落空白处。归纳起来共有以下几个疑问:一 是什么?“家长教育参与”的定义指的是什么?二为什么?“家长教育参与”为什么能提升学校治理品质?三怎么样?如何通过“家长教育参与”实现学校治理的品质提升?
想起上周和班里的宝宝们兴致盎然地尝试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速度,从而读懂文章,最后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提高阅读速度的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于是,我也带着自己戏中的一些疑惑来阅读这篇文章。果不其然,用心阅读的过程也是答疑解惑的过程,很快我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文中将家长参与以学校教育为本的各类活动界定为“家长教育参与”,不包括家长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的参与。那么,“家长教育参与”和“家长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家长教育是指对家长实施的有关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成长以及加强自身修养的专业知识与有效技能的教育。它是揭示家长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教育子女质量的一般规律的新兴学科。看来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家长教育参与主要侧重于以学校教育为本的各种活动。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猝不及防地到来,给全国师生、家长们带来了一场特殊的考验。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里,孩子们不得不宅家学习,文中的这一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李教授根据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后三个阶段,把学校治理划分为为1.0版、2.0版、3.0版。从1.0版到3.0版的学校治理,李教授认为可以尝试从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理念上的真正调整,二是情感上的真切认同,三是学校治理结构的系统改进,四是教育工作者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此外,李教授认为,教育工作者要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学会学习,不仅向同事学习,还需要不断向家长、学生学习,把学校建设成为最能体现学习特征的组织,学校治理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积极回应学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承担促进更多人学习的责任。
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我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提高家长教育参与度,提升学校治理品质的过程中或许一直在做一些尝试,我也时常反思在促成家长教育参与度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亟待改进和提高?
一.促成家长教育参与的困惑
文中的这一处论述也让我思绪万千,“当下,不少教师缺乏与家长合作的意识,更有本能的恐慌——不会与家长合作,甚至不敢与家长合作。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作为校长工作专业性的构成,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合作的能力素养。教育工作者“专业性”的更新,要容纳对家长的理解,包含与不同类型家长联系与沟通、互相理解、共事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当读完部分文字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同时我也对号入了座,我可能也是这不少教师中的一个吧!还记得那件事一度让我不敢与家长沟通,让我觉得说得多错得多,那就减少和家长交流的机会。小s是个聪明、懂事又好学的孩子,一二年级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记得是三年级期末复习的那段时间,当时我布置了回家完成看拼音写词语的作业,还特别收了所有孩子的语文书,强调不能查字典,当成是一次测试对待。第二天我在批改s作业时发现他作业的错误率很高,之后我又仔细查看了这段时间s所有的作业,意外地发现s以前工整漂亮的字迹出现得少了,作业的正确率也不高,考试的成绩也在下滑,于是我想着该和他妈妈聊聊。上完语文课,我在微信上和s妈妈聊了聊孩子最近的学习状况,善意提醒家长抽空还是得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当时我觉得自己都是委婉地提醒,并没有过激地在批评孩子和家长。事后,我意外得知她去校长处投诉我,理由是我和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的态度不好,让她心里很不舒服。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处在自我怀疑和困惑的状态中,难道真的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算了,我还是少和家长聊孩子的学习吧,乡下的家长自己都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了,只有我们老师干着急有什么用?都说孩子虐我千百遍,我待孩子如初恋,对孩子如此,对家长更是这样,我还是本着“孩子是我们共同的事业,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和孩子、家长沟通着、交流着......
二.疫情防控期间促成家长参与教育的尝试
寒假疫情防控期间,家长的教育参与状态得到了更新。空中课堂学习结束后,家长事实上成了教育的主体,替代了我们教师的大部分职责,学校教师的职责变成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对学校教育的准备。回想起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里,孩子们不得不宅家学习,而我们班的家长也开启了“助教”生活之旅,开学延期,成长不能延期。除了宅在家里配合疫情防控,我们还能做什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怎样有效的利用这段宝贵的时光?如何在这特殊时期进一步升华亲子感情?我想这都离不开每一位家长的教育参与,而为了促成家长的教育参与我也做了一些尝试。
还记得当时灵感来源于徐校写的这篇新闻《心到功自成——古竹小学家长助教故事》,徐校任教我们班的数学,寒假期间她时常和家长沟通交流有关孩子宅家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并把家长助教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于是我也开始将疫情期间家长教育参与的点滴故事记录下来。
和家长线上交流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班的小翰同学的学习状态,空中课堂开课以来,小翰在妈妈的督促下每天坚持认真地补充课堂笔记,有些笔记细节在照片上看不太清楚,他总是会虚心地来询问。说到这孩子,我就想到那天他妈妈背着他偷偷给我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正是这一次电话交流让我有了私人定制这个想法。翰妈考虑到孩子记忆力不佳,就打算提前抽时间让儿子在周末默写刚学过的古诗词,儿子不乐意当然不答应了,再说这作业老师也没布置呀!于是,翰妈就想让我劝劝儿子,老师的话孩子总归还是能听得进去的。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不过我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任务是不是能够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减少点,小翰现在肯定闷声不吭地坐在一旁,心里一点儿也不情愿完成妈妈布置的额外作业。“你看这样行不行,周末咱就让小翰默写第二首古诗好了,这样小翰完成起来不会觉得难度太大,这样他估计能接受。”“好的,老师,不过你能帮我保守秘密吗?不要和小翰说我和你通了电话,我是拿着手机偷偷溜到家门口和你讲电话的,到时候你别把我供出来呀!”“哈哈,这样啊,没问题。”通话结束,我立刻给小翰的的微信发去了一段语音,小翰妈在一旁负责提醒孩子“快看,邱老师给你发来好长一段语音,会不会找你有事呀?”不一会儿,隔着屏幕听到了小翰的回复“好的,邱老师我接受挑战,我会认真默写第二首古诗的。”就这样,我和小翰妈妈一唱一和一起为小翰的语文学习操心着,耐心地聆听着,真诚地交流着.....
记得还有一次为了鼓励小翰积极完成语文背诵任务,我和翰妈还为他私人定制奖励制度。翰妈很了解儿子,背书对于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儿子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于是她想着把儿子背书的视频录下来,每天发给我看,这样儿子才会花心思、花时间在背书这件事上。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十分欣喜,马上和翰妈商量让她把儿子背书的视频发到班级群,我们俩默契配合,她发了背书视频,我顺势在视频下边进行表扬,有时候发现小翰读错字也能及时私下帮他纠正。小翰妈还和我商量,如果每周的背诵任务他都能按时完成,周末就减少额外布置的作业,让他能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两个故事启发我,空中课堂教学之外的线上交流和聆听家长的心声也值得我们老师重视,这种线上交流可以是家长和老师针对孩子学习进行沟通,也可以是学生和老师的直接交流,可以是学习上的答疑解惑,也可以是宅家生活中的点滴分享,也可以为孩子私人定制背诵计划、查漏补缺计划、识字计划、阅读计划、写作计划以及宅家活动安排等等,让我们彼此在紧张的宅家防疫生活中也能互相汲取温暖和力量。 这也让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学校已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重视家长,更愿意重视并研究家长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更愿意引进家长的力量,认可家长所拥有的独特育人资源,在协商中形成教育活动设计。”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的事业,这是家校合作的前提。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在繁杂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与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为提升学校治理品质贡献绵薄之力。未来的日子,让家校合作成为常态,家校携手共同期待着孩子的成长,耐心沟通,真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