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青少年读书时,我也是没有兴趣的。每次填简历表兴趣一栏时,我会很纠结,很彷徨踯躅,然后作为一个考试高分生,没有留空白的习惯,于是颤巍巍地填上“读书”。我小时侯的确还是很喜欢看连环画的。
即使到了选择填志愿,简直是盲选,反正也没有特别兴趣,选啥都一样,相当于一个灵魂穿越混沌模糊的轮回时空去投胎一样,后来录取我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浪漫想象空间的专业。
第一份工作在老家的,一个生产电动工具的公司。厂里设备世界一流,厂区也是花园式建设,在当时那是相当地超前。以前的工厂喜欢在厂里自建招待所,我们厂里也有一栋这样的小楼,后来用作了干部宿舍楼,很别致好看,在厂区独处一隅,四周都是小树林,很清幽的一个地方。我们刚去上班的时候,由于员工宿舍紧张,我们就被安排住里面,小楼里住着好几位工厂从上海请回来的退休高级工程师。很多个清晨,当我们还在梦乡的时候,我们就会听到那些老工程师们高谈阔论的声音。几个老工程师热烈地讨论工作,什么“@#¥定位^*_^*%螺杆*?@公差配合%$&传动"之类,能听懂就几个词。中气十足,好像还很开心的样子。说实在那时候并不理解他们这种怪异的行为,只是隐隐约约有些羡慕他们投入和兴奋的状态。
我第一份兴趣爱好竟然是曾经讨厌的专业。
一年后离开老家去了深圳,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生存的压力也会迫使一个人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居然很快把我原来一点不感兴趣的机电专业变成了一项爱好,我做的是机械设计工作。我原来以为,我不喜欢枯燥沉闷的工作。而实践中发现,其实设计工作非常适合我。因为这项工作,不需要和太多人去沟通,也不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和关系,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沉浸其中,就可以完完全全地去释放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现实,只要做出成绩也一目了然,很容易被肯定,被肯定就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去做这项工作。
设计工作我干了十多年,这总体上是一个很美妙和充实的过程。设计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你必须完全开动自己的大脑,进行创造性的主动思维。
大脑有两个状态我认为是最舒服的,一个是什么都不想,进入一种佛家追求的“无我禅境”或者道家的“浑沌虚境”;另一种是高度专注地想一件事,每一秒钟按自己的意思去思考,每一刻感受到都是自己控制的。设计就是后一种情形,这两种表面上看很相似,所以可能你看到一个设计师像老僧一样在电脑面前禅定,眼神迷离,其实是在工作状态中。
对于设计师来说,会不断喜欢挑战更难的项目,越难的项目,“禅定”会越深,解开之后“法喜充盈”。只要遇到有难度大的项目,一天当中,无论是上班,还是吃饭,看电视,洗澡,都会在思考。大脑里会一遍遍做着模拟,不断想出思路,不断走到死胡同,又不断另辟蹊径,直至解开。所以很多想出好解决方案的时候,往往不一定在办公桌,可能在缓缓靠向沙发准备“葛优躺”的瞬间,也可能是冲马桶水的刹那,任何时候都可能矛塞顿开,醍醐灌顶。
我甚至有一个习惯,每当我有一些产品方案百思不得最佳解的时候,晚上临睡前,我会把问题打包交给大脑,然后安然入睡,让大脑在睡梦中用潜意识继续思考,相当于现在所谓的交予计算机后台去运算,而且真得有效果的。大脑思维会有惯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是很早就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大脑做梦的工作原理,而不再相信周公了。当然这是附属成果了。
我发现对于设计师来说,这种长期的思考行为习惯包括后续的开发实践,会不断强化成一种独特的习性:专注,耐性超好,执着,积极等等。因为设计,本来就是不断失败不断受挫不断发起进攻的过程,早晚习惯成自然。爱迪生为什么发明灯泡失败那么多次而不会灰心沮丧,坦白说,是习惯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转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场景对一个执着的设计师来说,那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所以自然心态更会积极和淡定沉着。即使眼前一片漆黑,也会相信一定可以穿越的,时间问题而已。就像《喜剧之王》里面说的: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天亮后会很美的。设计师就有这种信念。
有些人说不见得吧,设计师都这么牛吗?其实也不是的,那些比较急躁,比较容易有挫败感的设计师,会不断被淘汰,所以能够做下来的设计师基本上就是这样子的。
我们的口号是“让我再想一想,我想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
想不出怎么办?很简单,继续想啊。
真得想不出,想了几年都想不出怎么办?没关系,无聊的时候还可以从大脑深处调出来解闷呢。
其实在那个阶段,我们几个设计师同事已经开始了,下了班在宿舍里热烈讨论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讲得眉飞色舞。
设计师的行为习惯是这样的,无论他在哪里,他会留意周遭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想出一个办法去完善它。是非常入世的,也是自己和这个世界稳稳地联系在一起的感觉。
当然,产品结构设计师跟其他行当的设计师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前者比较容易有幸福感。因为产品结构设计师是理性的标准,而其他行业的设计师相对比较感性。我们尝尝看到有文章说平面设计师,甚至室内家居设计师被甲方虐待地苦不堪言,怀疑人生,其实这是真实的。因为审美比较感性,即使设计师认为已经很好了,但甲方就是不喜欢。你奈他何?所以结构设计师更容易“做自己”。不能做自己是很痛苦的。
但是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其实又不同了。一个真真优秀的设计师,他和世界是联通的,他和不同类型的人都是能链接的,他是有些“空性”的思维和强大的善意。他能够非常好地地了解和洞察客户的需求,然后结合自己深厚的知识和博大的心灵,打造出一个大家都十分满意的方案。这其实何尝不是做自己呢?
8年前我不干机械和家电产品设计了,而转行干家具了。这个跨度非常大,但我可以让自己非常迅速地投入到不同的行业。我细想也是有几个原因的:一方面是以前设计工作把我锻造出的性格,就是可以很快调动自己的专注力,一方面是本身骨子里对美和文化的喜欢和家具是深度相通的,最后就是由于扎实的工程学思维以及供应链管理经验,当然还有自己积极拥抱人性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我几乎没有障碍地进入家具行业。在我刚做家具的第一个月,从来没做过销售的我,就谈下来一个几十万的会所家具单子。
我做家具这行,我的脑子就会只关注家具以及家居空间设计。无论在什么地方,家具一定会吸引我的眼光,特别是好看的的家具。比如说,看电视还是电影,或者网络上各种图片视频。只要有出现家具,即使画面中有大明星,大美女,恐龙,奥特曼,哥斯拉,我的注意力肯定首先落在家具上。我会琢磨他们家具搭配是否合理,他们家具品相如何,比如观察比例,线条,做工,设计元素等等。
看到好的会觉得愉悦,心想值得学习赚到不少;看到不好的就默默地在心里呵呵一笑。有个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看上去很高端的大制作,或者有些高大上的电视节目现场,家具用得很一般。倒不是家具要用多奢华才好,而是一些基础的比例,线条,都不对,估计也是为了省钱上网淘的,然后就会想:有什么好牛的?比咱家的家具差远了! 继而会产生某种自鸣得意的虚荣感。
我不断喜欢工作上相关的事情,会不断感到一种喜悦和满足,不会厌倦,也会感到内心安定,持续而稳定。我常常会想,这方面来说,我是一个幸运而且幸福的人。
步入社会实践20多年,我早就养成了“干一行,爱一行”的心理。在我看来,“干一行,爱一行”不是什么职业道德,也不是所谓的一个人要忠诚于一份工作的愚昧,而是我认为这可以算一种“性格修养”(当然也可以换成“修行”,“人生智慧”这类大词,我个人更喜欢小词),是一种能力。
如果一个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那么这个世界赚钱的工作千千万万,要受到的诱惑会非常多。当一个人被各种欲望吸引,而不断撕扯分心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是很难受的,那种支离破碎,魂不守舍的煎熬。我也经历过,但只是在我刚出来深圳时的一小段时间,那时觉得什么行业都比自己的专业好,要风光,要体面,要赚得钱多。直到后来我定下心来做设计,而且觉得设计很适合自己。
一个人是不是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工作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无法证实的问题,因为人生短短几十年,就算一月换一种,也试不完。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找到最合适的工作,但我们应该有调动自己最满腔的热诚去对待这项工作的能力(技术在这里头). 。因为越投入,越有收获,同时越快乐。
喜欢工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喜欢” 一部分是外界决定的,另一部分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握的。一个越能把握自己的人,就越能调动出“喜欢”的力量,所以说“喜欢”是一种能力。 即使是现在,我也喜欢并且敬佩那种讲起自己的工作是那种两眼放光,双眉带彩的人。
即使明天我做另外一项全新的工作,我敢说,我可以很快喜欢上它,全身心地去做这份工作。
现在,我从事着家具和家居的工作,这是一片极为广阔和无穷魅力的天地,即使花一辈子去做,可以让我有享受不完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