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章写了好久,总是觉得自己的言语没办法描述那一代的历史,那些看起来琐碎却越活越觉得有味道的事。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历过所有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的那个年代特有的农村的事。父亲兄妹五人,他是儿子中不上不下的中间那个,这个位置在农村来看就是最不吃香的,既不是老大要抗家立事,又不是最小的能得到最多的宠爱,所以这可能是父亲一直以来独立倔犟的直接缘由。
总在父母的话语里体味他们的经历,比如小时候家的贫,比如七八岁就要背着自家种的柿子出去叫卖……从小的这些早早的教会了许多如父亲般的男孩子生存的能力,如快速算账,这个技能保证了作为中间那个依然得到爷爷喜爱并在大锅饭的年代能跟着爷爷吃集体饭的美好生活,当然,吃的是爷爷的那一份。以后的岁月里,无论得到家里多不公的对待,父亲都永远记得是他的父亲省下一口哺育他的情。
孝,在农村,是一哺一食间建立和传承的。
父亲很聪明,可以半年的时间因为卖东西而不去上学,再上学时依然能够跟上课程。所以自然而然的想要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可是,他赶上了读书需要成分需要推荐的年代,所以父亲的学业终止于高中门口。这也决定了最后我和弟弟必须读高中考大学的道路,高中,就是父亲生命里的一个重要目标,他的孩子必须替他走过去,还好,我们都通过了。
中国人骨子里的父债子偿是不是也包括替父辈实现梦想的内容呢?貌似现在也有诸多案例。
写父亲,一是情结,一是感激。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在旧人的思想里,姑娘总归是没有儿子珍贵的,何况一个比较守旧的大的家族。父亲也是喜欢儿子的,但是我们的年代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孩子,所以他作为家长的一个准则就是,两个孩子,所有好东西都要平分。虽然那个时候也没啥好东西,无非就是过年的压岁钱我和弟弟一样。但是等到我俩长大些后就有了难题——读书。
因为学业的不如意,所以我家与其他农村人不同的家规完全延续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思路。父母没办法给你辅助,但是只要学习好,他们会免除你一切家务劳动,所以,小时候打双百分是我好多年的动力。那个时候出去干活回来给孩子带书包和看图识字卡片作为礼物的农村人,我们那里是没有的。更何况,为了供一个姑娘读高中上大学呢!
单纯的目标,单纯的努力,单纯的生活的快乐,是我一辈子遵从的路。
供一个姑娘读高中上大学,父亲是顶着家族众多劝阻完成的,这是父亲这辈子最骄傲的一件事。等到弟弟也上了高中读完了大学,那时觉得父亲的身体都发着光彩,为了两个孩子读书而起早贪黑奔波劳碌的辛苦都统统的消逝了,也直到那个时候,父亲的遗憾,才悄悄的消散。
走过青春岁月,到我也有了孩子有了经历,越发的感慨于父辈们的付出和无悔,越发的觉得亲恩之重。看他们因年华老去而无所适从时,总觉得应该撑起一个坚固而温暖的空间,也让他们可以撒娇一下,可以放肆的快乐,可以……
一辈子的付出放飞了固守的希望,那就让希望化作实际,陪你们一起慢慢前行吧,我们,都好好的,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