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线上线下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李焕英,看了宣传片,听了别人的讨论,知道这是一部关于母爱的电影,听说那么多人看完以后哭的稀里哗啦,我不太敢去看,确实是不敢看。
对于母亲,我有的只是亏欠,并不是我犯了什么大错,父母也还健在,只是当初看似正常而又普通的选择,造成了现在的一切。
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外地的工作,现在想想当初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三个原因:
- 妹妹肯定会留在老家所在地。
- 老家专业相关工作机会少。
- 也想闯一闯,多挣点钱,孝敬父母。
可是,虽然当时的想法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却经常后悔。
因为工作后结识了老公,老公的老家更远,妈妈嫌远不太同意,但当时的我可能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结果,现在想想,真是一点长期观念都没有,只是自私的想着自己,就义无反顾的嫁了。
记得妈妈说过,找个当地的多好,哪怕你们都在外地工作,总有回来的可能。可是想着哪那么容易就能找个合适的当地人,遇到现在这个,觉得很不错了,怕放弃了会后悔,再也遇不到这么好的。
现在想想,虽然爱情确实是占一大部分原因,但极大的损失厌恶心理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结果就像是自己就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家里越是反对,就越加分不开,这也是心理学上的罗密欧朱丽叶效应吧,把战胜困难的力量误认为是爱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碍的成就感转换为恋爱的感情。
就这样,确定了结婚,就在工作所在地买了房,顺理成章的生了娃,在这个地方,慢慢的积累自己的资本,愈发的与这个城市越黏越紧,难以挣脱。
反观几个要好的朋友,都在大学毕业后,想方设法回到了家乡,而且现在工作生活也都不错。
至于我,我的老家就像一个客栈一样,只能在放假回去待几天,在有了孩子之后,回去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就算是回去,也帮不了爸妈什么忙,因为娃太小,还需要照看,帮爸妈做个饭都是奢侈,更别说帮别的什么忙。回去了,爸妈忙里忙外,忙着给我们做各种好吃的,忙着给我们准备一大堆返程要带的东西。
我像一个客人一样享受着这一切,在家里的几天,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可以在爸爸妈妈的翅膀下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安全感满满当当,可每次回来的路上心里都备受煎熬,每次都是短暂的几天,每次都要承受离家的痛苦,恨不能回到小时候,再也不要长大。
我挣到的钱孝敬父母了吗?虽然有,但是很少很少,不管给他们买什么,都会被“数落”一顿:家里什么都有,买这些干什么。给钱,又被推来推去,好像我什么都不该给他们,好像女儿才是最辛苦的,他们什么都不缺,不缺吃穿,不缺钱,是的,他们不缺这些,除了这些,我又能给他们什么?他们缺的是女儿的爱,妈妈说时常给她打打电话比什么都强,也许吧,知道各自安好,心里至少是放心的,但是远水永远救不了近火。
回来上班、带娃,最多隔几天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越来越觉得自己白养了,要不,那天公公抱怨说老公白养了,我怎么一下子发火了,其实是戳到了自己的痛点,我发火时说的话都是给自己找理由,我反驳说怎么就白养了?你们住院我们没回去吗?治病的钱我们没给吗?每年没给你们养老钱吗?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可笑。
妈妈生病时,我最多也就是回去陪几天床,而在漫长的化疗放疗的过程中,我又回去过几次?妈妈每次呕吐的要命时,我又在哪?
爸爸脑血栓突发时,我又在哪?幸亏妹妹发现的及时,最终没有留太大的后遗症,我多么希望当时是我在他身边,可是我就是没有在他身边。
都说重男轻女是封建思想,是遭人鄙视的,但是,你看看,我这个嫁出去,而且嫁的还有点远的闺女,还真是帮不上忙,大部门时间只能顾着自己的小家,哪顾得上自己年老的爸爸妈妈?
就算不在这里工作,我也是回不去的,虽然现在不是男权社会,但放着男方家不去,而去女方家定居,难免有入赘的嫌疑,公公婆婆又该作何感想?这些世俗的观念,我想摆脱也摆脱不掉,我是多么想回去,可是老公又何尝不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自己好像是被卡到这个地方一样,有时真恨这个地方,但自己在这里谋生,我恨又能怎么样?不管怎么恨,都是对自己的恨。
每次在深夜里辗转难眠时,孤独总是如约而至,总想着要是爸爸妈妈在身边就好了,自己哪会有这么孤独?可是我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吗?父母在,不远游,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了我们理由不用去承受这样的训诫,但总也逃不了内心的煎熬。
这好像是一个不解的问题,所以是内心里的一个结,不知道我的下一代会怎么样,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迁,到时会有一个好的办法,或者孩子们、老人们能从内心接受这样的现实,从此不再纠结。
对不起,爸爸妈妈,真的对不起,我回不了家乡,更回不了咱们的家,我不能时常在你们身边照顾你们,不能时常看到你们在干什么,不能时常感受你们的想法,不能的太多太多,我该怎么做,才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怎么做,才能减少内心的愧疚?我到底该怎做?……
也许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就像再也见不到李焕英,无能为力,备受煎熬,如果我也有机会穿越回去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