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很多流传至今的优秀思想和典籍。比如《论语》、《道德经》等都是值得剖析和学习的典范。那么在这其中,《易经》却被大家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易经》究竟是什么?
关于《易经》,我们听过太多它的传奇。譬如两仪四象八卦、再譬如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太极图等等等等。它们神秘晦涩,却又引人遐思。似乎好像只要得到了《易经》真传,就能预测未来,避祸就福。
而真正意义上的《易经》,其实是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这三本易书。它们并称为“三易”。
而在周朝时期,《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本易书则由三位卜官掌控,通过这三本易书,卜官们会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正所谓“算卦”,又名曰“观卦象”,这也是《易经》本身最初的作用。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所谓“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但是到如今,三易中的《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那么易经究竟有什么魅力,才被称为“文化的源头之一?
一、《易经》涉及领域广泛
了解过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是揭示宇宙万物运行和变化规律的一本典籍。它包括了自然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可以运用易经的原理去找寻规律。
在古代,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在《易经》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点。它包含了哲学、科学、医药、风水等思想理论。而且,初唐宰相虞世南曾说过:“不学易不可为将相。”药圣孙思邈也曾夸赞:“不学易不足以言太医。”所以,由此可见,《易经》在军事、政治、医学三个不同领域都被尊为重要的基础学习对象。更有人把它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籍。
另外,日本人和德国人在国家改革以及科学推理上也都曾参考过《易经》的思想。所以,从本质上看,《易经》揭示了未来万物发展的规律,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各门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二、《易经》对人们的影响足够大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易经》从伏羲“一画天下”开始出现基本思想,到公元前500年,孔子等人整理成书籍,再到现在大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的长度比《圣经》的1500年要长得多。
其次,从影响的程度来看,《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也是长期被儒家定为学习的重要教材。而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为了治理好国家,他要求大臣给自己整理了一本《群书治要》,这本书的开头就是《易经》精选。而且,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易经思想的影响。比如“阴阳平衡”,“厚德载物”等思想都会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也说明,无论是从时长、和深度上来说,易经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都是足够大的。
三、《易经》的文化独特性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很多的文化都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而且,很多的文化都是理论脱离实际,就是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够接地气。但是对于《易经》的文化来说,就比较容易在生活中去实现了。比如:我们要与时偕行,没跟着时间的脚步去生活。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会易经去分析人的性格。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应用。
这其实也是易经文化的独特性:他做到了知、行合一,理论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被世人一直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易经》的根本就是通过解释自然与人类的特殊关系,然后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创造自己的生活。而我们的先人们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易经的这些特性,才会将它一直沿用至今。这么看来,把《易经》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就顺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