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有以前大学时期游戏的朋友,有当年一起玩网易博客的朋友,有一起玩简书的朋友……不知不觉加了很多好友,进了好多读书群或相关的兴趣群。虽然认识的人或加入的群五花八门,但相同的是我很少提及自己的工作,除非被他们猜出来,或是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来,所以有的认识好久还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
记得前面在一个朋友群里,Tim说,晚姐你上班时间不定,看似自由,晚上又要上班,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当时我笑而不说,让他们猜,结果没猜出来。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他们也不再追问,我也不再提及,此事便过去了,所以那个专题群里很多人还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
其实并不是为了保持什么神秘感,一是觉得大家交流,因着某个共同的兴趣或某个观点而讨论和交流,有时并不需要涉及职业。
这样的交流,才是思想层面的交流,不因人的外貌或职业而带有其他因素去看待那人或他的观点。这好比你和一个大人物在网上认识与交流,你若不认识他的身份,那么两个人不管那么多,只是两个思想平等的交流者,不会感到拘束或畏惧,谈论的内容才更客观公正。若是你知晓对方的身份,肯定不如之前不知道那时自在,不是崇拜就是带点畏惧,甚至还可能带上某点利益性,这样的交流是索然无味的。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好,何必一定要见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
二是业余的时间里,提到职业,总会让人想起工作,感到微微压抑
在经历了一天激烈的打拼后,不少职场中人会将工作场所的紧张情绪带回家中。这够不幸了,无需再加个旁人提醒一遍白天的累与无奈。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讲到他参加健身活动,有次他迟到了半个小时,健身教练还是按照平时时间结束训练,却也是按平时的收费标准收费。李笑来在书中说,可能很多人觉得教练不近人情,但他表示理解与接受。
我觉得挺合理的,花费别人多少的时间,付多少的薪酬。以此类推,工资只买断了那些正常的工作时间。那么下班后,不是工资覆盖的时间,无需把工作上的事带入生活中。再者人除了是某一岗位上的从业人员,同时还兼顾很多身份,比如家庭中的一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下班后你还和工作有关联,这多多少少影响生活,起码心情会受到影响。
三是别人听了后,可能给予职业崇拜或轻视。
而这两者都不是我所想得到的。对于职业本身的崇敬,对人无形中是一种稍具压力的鞭笞动力,你得到了多少的崇敬,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舒坦,才不至让良心不安。根源于行业内个别不好的例子,以及职业受益的不佳,乃至笑贫不笑娼的理念夹攻下,部分人对从事某些工作的人予以轻视的态度。
对于前者,我不想除了职业道德以外,再给自己加上一则道德的枷锁。我会按照职业要求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同时希望别人不要把这个工作神圣化,从而道德绑架从业者。靠道德绑架从职人员,从来不是一种让职业发展起来的有效之法。即使那些人原来很喜欢那个职业,久了也会在这种道德绑架下变得疲惫与无奈。
对于后者,我表示理解,但不全认同;每个行业都有好有坏的从业人员,你对那个职业了解过多少,你接触过多少个那个行业的人,你从头到尾看过别人做那个工作不?若是没有,请保持点理智。
四是网络的虚拟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网络的虚拟性,除了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还可能带来一定的攻击性。由于一些现象或观念,大家对一些职业比较仇视。在虚拟的网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导致很多人一看到点风吹草动便开骂。所以很多时事发生后,大家不问原因就开始盲目偏向一方。
这种行为应该一分为二看待,好的方面就是之前有些名家说中国民智尚未开启,那么现在则可看成中国民智开启的迹象。起码不再像鲁迅先生笔下所说的麻木不仁,起码大家现在容易激起一腔正义感和怒火;坏的方面来说,过于盲目和不问缘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上报道过由于网络暴力而导致伤害的例子。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是懒得因职业而招致别人的抱怨或仇视。反正也不是啥重要的事。
人应该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不仅是全天只是某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愿您下班后,只是谁的某某,或是做自己。人生那么短,不可能一个剧本就演完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