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不会写书评,再大的阅读量也救不了》。有不少不读者留言到,受用学习了。看到这些留言我还是蛮高兴的,毕竟能帮助到你。但我也发现,有部分留言是这样的:每次一提笔,感觉就很糟:想写又怕写不好:有机会会尝试一下。从这些留言中,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比坚持更难的是如何开始行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拖延不好,知道行动才是关键,但道理懂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啊。明明知道行动很重要,却行动不起来呢?
以前,我会说:“这都是借口,压根就是懒,什么叫做想行动却行动不起来,分明就是想要捷径,想要找个偷懒的理由罢了,如果拿着刀逼看你行不行动。”
进入职场后,我发现虽然这种抨击有道理,但解决不了问题,说到底也就是耍耍嘴皮子,没有实质性帮助。
谁都会有“想行动却行动不起来”的时候,只要这人有点上进心,内心总会着急,也想尽快摆脱这种状态。
面对这种状况,我看了关于自制力,学习,习惯等相关书籍,再结合我个人浅薄的经验,在这个给你提供以下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不能立马包治百病,立马见效,但至少可以给你一个启发,你可以根据我提供的方法,做一些改进。
1.当你在纠结做与不做时,那就选择做
拖延症最容易纠结,花费80%的时间在想:到底该不该做,做了会出现什么问题,害怕自己做不好,别人说我坏话怎么办,到最后越纠结越不想做,害怕做了。
你不得不承认一个可怕的事实:纠结的结果往往都是放弃。所以我想对你说:当你在纠结要不要做时,那就去做 。
上小学时,有一个快问快答环节,谁最快举手并且答对,能获得一个小星星。刚开始,我不敢举手,觉得自己比不过人家,害怕发错了,我一次次错失机会,看着周围的小伙伴小星星越来越多,而自己才只有几颗,我承认自己嫉妒了。于是,第二天快问快答环节,只有遇到我会的,有70%的把握我都会举手,刚开始,我还会紧张,担心答不对,被人嘲笑,后来,放开了,越来越兴奋,甚至喜欢上这种快节奏。
纠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还有时间,因为你的纠结,没有做,可能会后悔,错过了一次人生体验。
when you confuse do or not, just do it。纠结本身不会告诉你答案,只有动起来才会有答案。当你纠结要不做,那就去做。
降低启动成本
有时候你不想行动,很大原因是“太复杂”。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很讨厌看说明书。因为好端端的一样东西,说明书写的很复杂,很专业,看不懂。网上一搜相关视频,跟着演示视频学起来,反而轻松搞定。
看说明书和看视频,为什么效果完全不同?因为说明书不说人话,把一样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消费者要先看懂并且理解说明书上的专业文字,才能学会某项技能。而看视频,简单直白易操作。
为什么iPhone如此欢迎,操作简单:为什么我们喜欢用支付宝和微信付款,出门没带钱也没关系;为什么使用美图秀秀要比ps人多,因为只想把自拍照美白一下就够了。懒是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前期需要准备很多工作,你反而觉得麻烦,觉得好难,不愿意动了。如果你去健身房锻炼,需要花费1个小时车程,然后换衣服,带运动包,运动完后洗澡,再换衣服,1小时车程,你只会越来越不喜欢健身了,因为健身的启动成本太高了。
如果你降低启动成本,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健身房或者在家下载keep,跟着视频教程锻炼,你反而越来越有动力运动。
想一想你为什么不愿意行动,是不是因为你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和要求,导致入门就很难。
不要想着追求完美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想要把它做到完美,造福人类,让世界震惊。那这件事情一定做不了,它很难启动。
我刚来写文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想着这篇文章写出来,会有多么惊艳,有多少的阅读量。结果,真要动笔写了,反而写不出来了,看开头觉得不满意,删除重写,看中间不满意,再删,4个小时过去了,文章才写了200多个字,还没成型,还在死抠开头,因为不满意,总与自己期待的相差甚远,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我不想这文章会有多惊艳,先动笔写,写完了再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发生了,灵感如同泉水一般,涌上心头,很快文章就写完了,然后再花点时间修改,成了。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千万不要想一次就能做到完美,大多数情况都是不可能的。而是抛开一切幻想和包袱,直接开始做,从最丑陋的开始,在做的过程中,迭代更新,变得越来越完美。完美是打磨出来的。
创造仪式感
第一次听到“仪式感”这个词是在《精力管理》这本书,书中举例说明了完成一个习惯有哪些仪式感。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和精神礼仪。一旦启动了仪式后,行动自然开始。
每天上班,我会先倒一杯玫瑰花+枸杞茶,然后再花5-8分钟时间列出今天要做的事情,最后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倒一杯茶就是我工作的启动仪式。一旦我桌上又一杯满的茶,这就意味着我要开始工作了。
启动仪式没有标准答案.有些人是把桌子收拾干净,有些人是弄乱桌子,还有些人放音乐。找到属于自己最舒适的仪式。任何的习惯,它必定伴随着仪式感,它就在惯性一样伴随你左右。
《小王子》中也提到过仪式感这个东西,那是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一段对话: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设置截止时间
成功是逼出来的,做事情也是逼出来的。没有动力很难行动。
来看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对设定截至日期的益处进行了研究。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雇用了一组本科生来校对3篇文章,并给了他们很长时间——只要在3周内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学生们的收入以校对出的错误数量以及是否按时完成任务为依据。他们要在第3周结束之时上交所有3篇文章。针对另一组实验对象,研究人员定下了更为严格的截至日期,从而创造出了更大的稀缺:总时间依然是3周,但这组学生需要每周上交一篇校对完成的文章。结果如何呢?就像之前预想的情形一样,截至日期更为紧迫的一组更有成效。虽然这组学生需要去应对的截至日期更多,但迟交的情况更少,找到的拼写错误却更多,因此赚到的钱自然也更多。
这组研究表明:有具体截止时间要比无时间规定效率更高。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学生时代,期末考试时最认真;工作时,领导给你的任务,完成效果最好的时间是在检验成果前一天。
《稀缺》这本书里作者提到:
截止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而它可以让你集中精力去做事。
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既不要把自己逼太紧,又给自己一些紧迫感。这样你会提高效率,减少拖延次数。
培养行动惯性
很多人羡慕大牛,他们一天有用不完的精力,可以做好多事情,他们好像没有拖延症。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拖延症,谁都想要躺着不干活。大牛他们之所以行动力强,没有拖延症,是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行动惯性了,一旦想要拖延,脑子就会响起警报,提醒他们不做的后果很严重。
而你想要跟他们一样,那你就要培养行动惯性,否则你永远只能像马云爸爸说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