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笔有一段时间了。没有强烈的表达欲,心是沉静的,一切语言都不合它意。可以专注去做事,或者静坐,心就空着,免掉寄托。
想起辛弃疾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善感少年独有的纯真。强赋新词其实是很不讨巧的事儿,往往是耗了时间,尽了心思,却收效甚微。
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诸事顺遂的情境下,书写出来的文字一定是恬淡志趣的。如老舍先生的散文集《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先生语言风趣幽默,非常接地气。用地道的北京话,写他写稿逗猫,为二姐写信的忙碌一天。当然,他的日常活动并不仅限于此。偶尔也和亲戚看看有声电影;逛逛济南的药集;游一趟趵突泉;夏天的时候哪儿也不去,幽在家里避暑;看是谁在吃莲花治烫伤……最是平凡的日常,也是如此的明丽多彩,妙趣横生。烟火气中最见文字功底。一般人若驾驭不好,便会显得陋俗乏味,而佳作是清欢逸趣的。
若是行走在路上,居无定所,笔下的文字会传递出一种力量,那是由坚韧的生命浸染出来的,具有强烈的流动性。令人想起西北的天空,明亮的树林。如此永恒的安慰。如毕淑敏的散文。十七岁从军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十一年。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有了创作的契机,并使文学作品更加形象丰满,耐人品读。
虽然行走在路上,环境艰苦不堪,但毕淑敏的文字质朴,丝毫不虚夸,给人以真实。身在苦中而能着眼于乐,尚需要持久的修行。而日常听闻到的那些矫揉造作的苦痛,浮华物质,抑或浅显心声求而不得、得而不满所引起的喧嚷,多么粗陋可悲。
无休止的需索,是不幸的根源所在,昭示着精神园林的贫瘠与荒芜。周国平说,“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多么有意思。
一种情绪反复被强调会让人怀疑它的深度。生活是五味杂陈的,请打开你自己,调动一切感官,尽情去感受,当你获得饱足的体验,便不会再拘泥于语言。
美丽的语言就像自然流淌的泉水,清冽迷人。哪怕没有山石与花叶的映衬,也依旧熠熠发光。
愿我们书写的,皆是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