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就是存在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也是理应存在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正因为它存在于灵魂最深处,才能从根本上将人与人串联起来。
坦白讲,我不算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到目前为止,我只读过他的一本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其他更著名的作品还没有涉猎到。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算是比较新的书了,今年一月份在国内出版,其实我是第一时间就在读这本书的,不过迟迟拖到这个月才读完。
从读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开始(我好像总提到老金的名字),我就非常偏爱作家谈写作的书。从罗伯特·麦基的那本《故事》到我一直断断续续在读的《巴黎评论》,当然还有今天书单里的这本。我觉得,对一个有志于把写作当成毕生事业的人来说,听作家们谈论写作的种种事宜,是很享受的事,总能收获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村上春树这本书,其实具有半自传性质。虽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脉络(村上在后记中坦言,本书收录的文章是在几年时间内,零散写成的),但已然展现了村上春树,作者生涯的全部大事件。我想对喜欢村上春树的读者们来说,这本书是不可错过的。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有很多,不过大多数是关于村上的个人经历,他给出的写作指导,反倒显得老生常谈了。首先一点是,村上春树年轻时并没有成为作家的想法。他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和妻子开了一家音乐酒吧,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酒吧经营上,其实根本没有写作计划。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话说,他写第一篇小说完全是个偶然,就像“灵感慢慢地从天空飘下”。村上春树处女作《且听风吟》的灵感,迸发于一个观看棒球比赛的下午。他在书无不动情的说“以此为界,我的人生状态陡然剧变。”我想每个写作者面对灵感时,大多会产生类似感觉:一种醍醐灌顶的使命感。想要立刻抛弃一切,用自己的文字实现它。
村上春树在酒吧完成了《且听风吟》的初稿,不过并不满意。他另辟蹊径用英语翻译自己的小说后,重新修改,从此缔造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我对村上的写作风格体会还不深,也就不“打肿脸充胖子”了。总之,是一种,更接近英美文学的风格,行文带着淡淡的翻译腔。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村上对日本教育制度的讨论。我发现,其实鲜少有作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十分满意。可能正是那种强烈的自我观点和现实的碰撞,激发了作者们的表达欲。(当然,这个观点不绝对)在村上眼中,学校似乎是个缺乏个性的场所,他在文章中呼吁“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扼杀掉”。
村上春树对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不满意的。因为他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僵化,甚至在大学里都不够自由。村上春树说,自己在读书时算不上好学生,也从不觉得大学教会了自己什么。他认为自己大学唯一的收获就是,读了很多书,结交了许多朋友。我想,这个观点,应该能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还讨论了许多东西:关于文学奖,关于写作技巧,关于作品的原创性......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一个作家的炼成,需要经过漫长路途。实际上,任何职业,包括人的成长,都是一样的道理。发掘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不顾一切致力于此,我想这要比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更幸福。
如果你热爱写作。那么,多读,多写,肯定是不二法门。这条道路可没有捷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