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这部分以及最近很深刻的体会是:我不断地看见过去自己的愚蠢,很惭愧。这个愚蠢的表现是:我记得很多结论,直觉上也清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在具体实践中不知道怎么用,瞎用。我现在明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理清楚前因后果,遇到具体情况时也就不知道从何下手、怎么代入。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放大是华与华的核心技术,放大的是什么?放大的是购买理由,它的组成要素。放大超级符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放大购买理由,包装就是放大购买理由。我们要理解现代包装,在今天包装的作用已经不再是储存运输,这个作用已经让位于放大购买理由,包装和产品关系发生过一次逆转,当包装上出现符号之后,包装为产品服务的关系就变成了产品为包装服务。因为对于一个企业/品牌来说,它最核心的资产是「符号系统」,不是生产线,也不是内容物。所以,产品是为包装服务,产品的优秀性能,优秀的品质,优秀的产品使用体验,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持续赢得消费者对包装的信任,对符号系统的信任。”
这里听了华楠老师的讲解我才真正明白,『放大』的到底是什么,「放大」的是『购买理由』。我过去的愚蠢是,我之前没有弄明白并理清楚寻找「购买理由」的思考方式,没有围绕「购买理由」放大,放大的都是一些“我以为重要的”、“我看重”的部分,而这些内容不是站在「购买体验执行人」的角色思考,而是『我』个人的角色,这不是「无我」。更重要的是,我放大的这些内容没放对地方、用错了场合。这些是因为我没有把握清楚现状带来的结果。
人生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先找到关于自身这个产品的「购买理由」,再去进行「放大」。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购买理由』展开的,“一切都是为这句话服务的”。
回到原文,包装与产品的关系从过去的包装服务于产品逆转成了产品服务于包装。包装在原有的“便于储存和运输”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符号的载体。
上一节我学到:消费者在购买时,永远是「尝试性购买」。
当包装与产品的关系发生了扭转之后,产品是为包装服务,消费者也就是『购买体验执行人』在一次「尝试性购买」的情况下体验了产品,感受到了产品“优秀的性能、品质和使用体验”,于是对这个产品产生了信任,这里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转变。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信任感,被消费者储存在了「包装」上,下次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来到货架前看到这个「包装」拿起就走。
这个行为发生的过程,其实也是人被「符号与意义的结构」勒索的表现。对「符号」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符号」本身,而是深深地被「符号」背后的意义所影响。
「包装」是企业/品牌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是积累「品牌资产」的战略要地。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第128页讲道:“包装是消费品品牌的战略工具和最大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