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一节、教学现象的活动分析
★ 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指的是构成“教学之所以为教学”而非其他活动的,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的若干基本元素。简而言之,判断教学的依据要恪守必要性与逻辑性性结合的原则。
(一)从一场教师间的对话说起:王老师的困惑来自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问题。陈老师的关注点则在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结果。冯老师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将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显得活灵活现。概括起来其内涵是: 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
(二)从想象来分析教学活动:将教师行为作为参照将教学行为归类为三种形式(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 T告诉S(T为主要行为主体)侧重知识传授
◆ T与S对话(T和S为共同行为主体)侧重之间互动生成
◆ T指导S学习(S为主要行为主体)侧重S在T 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 教学行为的起点在学生,学生的意向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行为效果的优劣,而拒斥的态度会使教学流于空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展示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而适当的教学形式会配合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为有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若是缺少了最后结果反馈的环节,那么教学是否有效就无从判断,它的合法性是不成立的,因此关注学生的结果也是教学行为的题中之义。可见,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这四个元素如影随形,共同支撑起有效教学行为的主体框架。
(三)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
①引起意向。教学不再仅仅是指人们必须学习某种东西,更意味着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学生投入积极地学习状态。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意味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将立场拉回到作为教学活动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学生身上。
②明释内容。这里的明释是指教师的说明与解释。教学除了要引起学生的意向之外,还要与“学习什么(内容)”与“如何传达(明释)相关”因此,为了将学生的意向引向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向学生描述、说明、解释、演示、示范学习的内容。
③调试形式。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已有知识基础的掌握程度不同,同时每个学生也有各自的学习方式。掌握学生的特点,强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必须综合考量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的结合,以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状态为根据,考量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④关注结果。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意让每一个人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收获。因此,教学必然是有意向的行为,指向任务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综上,需要立体、综合地关注学生学习所得,这理应构成教学逻辑必要条件的唯一。
【感悟】首先从三个教师的一场简单对话,可以了解到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一堂课的有效教学其富含的潜在因素很多,诸如教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够基本掌握,对知识是否能够灵活应用,还有在如今学生需要应付考试的教学环境下,穿插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积极的影响。对此上述问题,提出了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这四个元素如影随形,共同支撑起有效教学行为的主体框架。在一堂课中,教师需要灵活应用上述四要素,并贯穿整堂课教学行为的始终。
其次,引起意向的重点是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教学行为的起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此活动中要将学生置于活动的中心位置。关于明释内容,其基础在于以学生的先前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传授。对于调适形式,则需要考验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灵活机动,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计划以便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于关注结果来讲,其落脚点最终回到教学评价方面,正如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中所说的评价形式多样化,促发展。
第二节、教学的语义演变
(一)汉语“教学”及其语义的发展
①教学即学习
☛ 孔颖达:“上学为教,音xià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宜己学之半也。”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②教学即教授
在近代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前提下,“教学”的语义演变为“教授”。《中国教育辞典》(1928)把“教学法”释为‘各种教授方术者。
③教学即教学生学
☛ 陶行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④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 凯洛夫(苏联教育家)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 现代教学解释: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的活动。
(二)英语“教学”及其定义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B.Q.Smith)把英语国家对教学的含义归为5类:
①描述式定义,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学是教授知识或技能
②成功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成功。“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发声某种相互关系,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
③意向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受自身的意向所左右的,而意向是以教师的信念体系和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④规范式定义,即将教学作为规范性行为。
⑤科学式定义,即以a=df(b,c..)来表示命题组合定义或并列建议式定义。a表示“教学是有效的”;(b,c..)表示“教师做出反馈”、“教师说明定义并举出正反两方面的实例”;=df表示随着命题之间的微小变化a将发生变化。
(三)教学的规定性定义
①教、教学通常是通用的。“教学理论”实质上就是“教学理论”或称“教的理论”或称“教论”。
②教与学在理性思维中是可分的。二分法。教与学在理性思维中,必须分。
③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一是,怎样教的有效;二是,怎样教的好。
④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把“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的行为”。
⑤教学即探究。教学的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感悟】无论是我国古代对“教学”的定义,还是英文中关于“教学”的界定,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教学即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从英文定义中的规范定义,可以知道教学内涵体现于符合道德规范,而灌输,条件反射都处于教学的边缘地带,其中心在于指导,训练。反对教学中的恐吓,蛊惑之说。言而总之,从教学理论来讲,教学其关注点是学生的行为,而非教师,重点放在教师如何教,怎么教才是有效的教,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好,让学生会学,而非学会。
第三节、教学理论的范畴
(一)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B.O.Smith)率先从逻辑上论证,教学理论应该完全独立于学习理论之外,而不是对学习理论的补充。
☛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则从历史上论证,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很少有用,也没有什么影响。学习理论和教学问题并无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因此,教学理论需要与学习理论平等地发展,而不是学习理论的推论。
★ 教学理论可以有两类:一是承担解释教师为什么以他们作为教师的角色方式行动; 另一类是试图解释教师们怎样影响学生的行为。
★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Bruner)认为,教学理论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而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教学理论所关心的是怎样最好地教会学生想学的东西,它所关心的是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
☛ 邵瑞珍教授及其同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出版了《学与教的心理学》(1990;第五版,2009);施良方教授出版了《认知学习与优化教学》(1991),冯忠良教授出版了《结构一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1993)等。在欧洲,1985 年成立了“学习与教学研究协会”(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EARLI),其宗旨是要促进学习过程、发展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
(二)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 泰勒(R.w.Tyler)1949 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
(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课程与教学、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关系的讨论:
(1) 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知识、活动或经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教授、对话或导游 )。
(2) 课程与教学肯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且这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
(3) 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研究与分析的领域,但是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4) 鉴于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课程教学”一词也已经被人们接受,且被广泛采用。
★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的一门学科。
★ 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的编制/开发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革新的要点,交流革新的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情况的程度等。
(三)教学理论:我们的探索
①教学理论主要是一种规范性、实践性理论。 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对教学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并给教师提供一系列使教学有效的建议或处方;二是怎样保证这样教就是有效的或者进一步说怎样才能教的更好。
②我们的问题框架与主要内容。
★★集中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教学?怎样教的有效?怎样教得更好?
● “什么是教学”讨论的是关于教学的一般性知识,主要涉及教学是什么,教学理论是什么,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学,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等方面的知识。
● “怎样教得有效”讨论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需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
● “怎样教的更好”讨论的是教师只有通过“研究”的方式才能使自己教的更好。
【感悟】在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讨论中,在课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活动,经验等,落脚点在学生的身上,而教学则强调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授,师生间对话,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指导,重点在教师的身上。对于教学与课程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运用。书中用胎联式来形容这种关系,说明教学与课程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