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时期。当儒雅博学的大学语文老师声情并茂讲完诗经《氓》后,又巧妙讲到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时,我下课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图书馆去借《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至今常想起苏格拉底临走时的话“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最近再次翻阅这本书,除了对古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事件感到悲凉外,竟生出些许感叹。
一、有感于公元前399年古雅典人对庭审程序的重视
从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申辩》看,苏格拉底当日在雅典法庭上做了长时间的辩论发言,当时审判苏格拉底的审判官有501名,竟然没有人打断他的辩护发言。这在审判官判他死刑后,他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说:“我清晨离家,到法庭来,发言将要有所诉说。神的朕兆全不反对。可是,在其他场合我说话时,往往中通截断我的话。在当前场合,我的言语、行动,概不干涉。”
苏格拉底所讲的“其他场合”不是法庭,因为在申辩开始时他就说“我活了七十岁,这是第一次上法庭”。
处死苏格拉底,已将雅典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我们却窥见公元前399年古雅典法律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当日,苏格拉底从对指控事实的辩护到“以罚代刑”的提议和最后的留别之辞,作了大篇幅的发言,但是却没有人打断、制止他的发言,说明古雅典对被告人辩护权利保护和对法庭审理程序的重视。
二、有感于苏格拉底求实的辩护风格
1、务实而不浮华
苏格拉底不主张华而不实、没有根据的辩论语言,他在开始申辩之前就先表明:我说的句句是真,不像他们那样雕词琢句、修饰铺张,只是随想随说未经组织的话,自信我说的全是公道话。在发表辩护意见时,苏格拉底首先向陪审团说明自己将要发表的辩护意见真实可信,不要先入为主受到原告们的影响,也不要认为自己是雄辩家的“善辩”,除非说真话就是善辩。其次、他表明审判者的品德和献辞者的本分在于说实话,“不论言辞之优劣,只问话本身是否公正”,体现了务实精神。
2、说理而不祈求
苏格拉底说,我想向审判官求情,乞怜释放,总不是正当的事,只可向他剖白,说服他。审判官坐在法庭上要判断是非曲直,不能徇情枉法;他发誓不凭自己的好恶施恩抱冤,只能依法判断。否则,针对苏格拉底和审判官都是不敬的事情。所以,苏格拉底用了大量的时间发布意见,其目的是为了说服审判者,而不是去祈求他们。
苏格拉底的话对今天的辩护律师依然有益。如果要想达到庭审实质性辩护,辩护人的观点必须建立在了解事实、吃透案情、分析案情的基础上,否则再“娓娓动听”辩护语言也都是“未经组织的话”,也都很难被审判长采信。苏格拉底自称同他母亲一样是位“助产士”,称自己一无所知,而是通过“诘问方式”引导雅典人一步一步辨明真理,其辩论方式在庭审辩论和法庭询问中适用,已经成为大学律师专业的实务教学方式。
三、有感于对法律的敬畏
为了表示对法律的敬畏,苏格拉底从被指控的两项事实“慢神”和“蛊惑青年”开始,为自己做辩护。
苏格拉底的申辩分为无罪辩护、量刑辩护和最后陈词三个阶段。
他首先针对事实进行辩白。指出雅典城里存在两批控告他的原告,一批是最近的就是迈雷托士等人,一批是久远、从不到案的,这批人更可怕,雅典人中的多数人在最易听信流言蜚语的孩提及童年时代就被他们注入诬告之词。苏格拉底说“这些人最难对付,既不可能传他们到此地来对质,我又不能不申辩,只是对影申辩,向无人处问话。”第一批原告的影响远远比原告迈雷托士等人有力。
指控的两项罪名进行具体辩护。用他惯用的方式揭露迈雷托士对两项罪名的指控错误。最后,苏格拉底概括了自己的立身处世原则,表示自己要做一只马虻,刺激肥大而迟钝的马使它奔驰。在他被宣告死刑后,他对自己的申辩毫不后悔,宁愿按自己的方式而死,也不愿意按原告们的方式而生。
在苏格拉底罪名宣告成立后,由原告和被告分别提出一个拟定的惩罚标准,由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最终施以何种惩戒措施。苏格拉底对公民大会的投票结果(281:220)表示“并不恼也不感到意外”,但还是隐含了失望的情绪,认为反对的票数太少。在接下来的陈词中,苏格拉底坚持了前面的辩护意见,认为自己造福于雅典,不但没有罪,而且还应该到特为元老院的理事、外国使者和有功于国家的人设立的公共食堂普吕坦内安就餐。这样的陈词将本来均衡的意见开始一边倒向迈雷托士,苏格拉底的命运已注定死刑。
苏格拉底得知结果后,坦然地做了法庭上的诀别。并在分手的时候说行刑前好友可力同等人设法营救他被他断然谢绝,他认为自己不是死于法律,而是死于人,不能以恶之恶,以错还错,毁坏法律。所以他对克力同说我们只能服从理智,唯有理智最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