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朋友发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看完我在下面留言说:“这很村上。”结果引来一大群村粉在讨论。
有三四年没碰村上春树的书了,我曾经有段时间无比怀疑读这些书的用处,甚至在这一两年里,记忆退化厉害,我甚至以为,它已经完全消失,没有痕迹。而现在,我知道它没有消失,也知道恐怕以后再也不会读村上春树。
“有些东西,不是说全然不曾有过,只是活着活着那东西就用不上了,所以忘了。”
大概这句话说的就是我目前的状况吧。所以,我决定写下一点东西来为我执意的青春留点纪念。
村上的好,在于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现象时,依然保持机智,幽默,调侃,荒诞,举重若轻还有真实的这种态度。即便矛盾重重,彷徨无助,还是努力的一本正经或不一本正经地说出一些好像有点道理,好像又不是很有道理,但是你又没法说出为什么没有道理的话来。
总之,都没什么大不的,不喜欢的话最多就像那个叫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逃离去世界尽头好了。虽然出走的最终是回归,回归时可能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此时的少年已经不是当时的少年。他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已经在出逃的路程里得到改变和巩固,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少年。
《海边的卡夫卡》其实是我们每个少年入世时的写照,即便它带有一种宿命感:在命运面前,人的一切抗争最终可能都趋向徒劳。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在抗争中,努力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不被改变,那么这一切就不会是毫无意义的。
也许我们还很弱,在灵魂还没有归属,精神还在摇摆困惑,价值观还未固定的时候就需要一头扎进这个好像很多方面还跟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也会在两难全时迷惑是要周全自己还是周全他人?
我们在努力,通过不同方式去试炼,如同那个十五岁的少年,也许最终的结局还是无法改变什么。但是却真正学会承受。时间在走,我们不断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真挚的感情,一闪而过的时机,逐渐变小的可能性……我有时会觉得《1q84》是成年版的《海边的卡夫卡》。如果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一种宿命回归,那么《1q84》就是一种成功地回归。
我想或许,村上最终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自己还没长大成人之前,默默地成长,保住自己,让自己变得有能力。等你长大成人了,有谋生能力,又没有丢失少年的自己时,你将无可匹敌。所以要学会不在成长的路上过多地耗费自己,因为年少的,必定是要失败的!
其实,身边的人认识或是喜欢村上我猜多数是因为《挪威的森林》:
“哪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我更多的是喜欢《且听风吟》,没有因为特别的含义,因为它短小,将近一万字的小说读起来很是轻松,当消遣很是不错。
《且听风吟》是一部很简单趋一的小说,甚至里面的人都有些相似,人物性格特点都很接近,每个人都要命地孤独,要命地无聊,也要命地自由,要命地随便自己,不对自我进行约束。
其实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吧,那些所谓的英雄主义拯救民族拯救世界不过是狗屎一通,男性荷尔蒙的无处释放还有自我价值观的迷茫。这点在《挪》里渡边的广播体操室友便被一览无遗。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是错的,毕竟他也是很认认真真地在为他的敢死队,也是认认真真地在做广播体操,其实总体来说,这个形象还是有其单纯可爱之处,却也可悲。
生命,还是得为自己而活着才是最要紧的,哪怕是喝喝小酒,什么事也不干地虚度光阴也是好的,没必要活得像标签一样僵硬,但也不要活得像永泽一样没有立场。永泽是渡边室友的另一个反面,他聪明受女孩子欢迎,知道怎样能在这个社会里得到最大的好处和利益,于是整个人也在这个社会丧失了自我,从而让自己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中,他是个完全的社会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但是,他看得起渡边。我想他其实也是羡慕渡边的吧。渡边在里面是一个中间人。无所谓孤独,也无所谓不孤独,孤独也好,不孤独也好。被人喜欢固然好,不被人喜欢也没什么不好的。这样的人,也许什么都没有,但却是最自由的。
写了这么多,还有很多没写出来,比如被改造成大同小异的城市,越来越有智识的人群,繁重的经济压力,社会高速发展中人情的冷漠,疏离……但是,我想,青春在这里就可以停止了。人心要变得可爱活力有爱,而不是走向冷漠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