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过了三分之二,你年初制订的计划、目标现在实现了多少?刚对照了一下自己的,完成度不到50%。
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年年初都信誓旦旦、信心十足地制订新年计划,每次年底总结时的数据却非常难看。
比如,计划一年读100本书,结果读了不到20本;计划一年攒5万,结果仍是月月光;计划好好学英语,结果购买的英语课程只学了前三课……
为什么我们制订的计划、目标总是无法实现?为什么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就是无法行动起来?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读到了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的《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受到了很多启发。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德韦克为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写了序言),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她多年来专注于对“成就”的研究,多次在权威学术期刊中发表研究结果,并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里·希金斯合著出版《聚焦》一书。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中,霍尔沃森揭开了关于目标的真相。当我们了解这些真相后,才能制订出真正有效的目标,并针对不同目标采用对应的策略来实现它们。
一、 目标的类型:“表现”目标VS“进步”目标
霍尔沃森在书中问:“你注重出色表现还是成长进步?”因为我们选择的目标不仅能决定我们的动机有多强大,还能决定我们面对困难时有多坚韧,能坚持多久。“有些目标会使你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更容易持之以恒,而也有些目标则注定了失败。”
想了解自己的动力倾向是“表现”还是“进步”,可以做书中P58—59的测试。你也可以回顾一下,自己在学习、工作中是更在乎比别人出色,还是更在乎不断学习到新东西?如果是前者,那说明你的目标是“表现”;如果是后者,则说明你的目标是“进步”。
“表现”目标和“进步”目标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心理学实验表明,有时,“表现”目标会带来好成绩(或绩效)。
在一个拼字游戏实验中,一组参与者被植入“表现”目标,被告知游戏目的是“为了比较每个大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另一组参与者则被植入“进步”目标,被告知游戏目的是“学习如何把这个游戏玩好”。其中每组中的一半参与者还被告知:如果表现够好,能够获得附加分。
当拼字游戏不会带来加分时,两组学生得分相近。但在知道可能获得附加分的学生中,“表现”组得分远高于“进步”组。
但是,当游戏难度加大时,“进步”组不太受影响,表现得同样好;“表现”组则迅速降低了成功期望值,表现大受影响。
总之,当我们怀着“进步”目标时,我们更可能提高成绩,也更容易享受做事的过程,并且能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最后拥有快乐和收获。
二、如何理解目标:“为什么”VS“是什么”
我们如何理解目标也很重要。
《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介绍说,目标既可以被理解为抽象的“为什么”做这件事,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行动“是什么”。
比如,我要好好学写作可以理解为“实现写作变现”(为什么),也可以理解为“通读写作课程、做书评练习作业”(是什么)。
研究显示,我们习惯于用抽象的“为什么”式思维来考虑未来的计划,对于近期计划则会偏向于更实际的想法,即要完成这项计划需要做的“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计划最初都听上去不错,我们也对实现目标信心满满,但越到后面就越感觉不对劲。
“我当时怎么就觉得自己一年能攒下5万呢?”
“竟然计划一年读100本书,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真是迷之自信啊!”
“每次月考、模拟考都只有500多分,我怎么会想着要考清华呢?”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为什么”式思考方式不如“是什么”式思考方式。到底孰优孰劣?这要看具体情况。
霍尔沃森建议说,当我们希望自己或他人更用动力,或是需要避免诱惑时,应该用“为什么”方式思考,因为对目标采取“为什么”式的大局思维能让我们充满动力,专注于我们能获得的回报从而备受鼓舞,并增强我们的意志力。
而当我们需要做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时,则应该用“是什么”方式思考,因为这种细节思维能让我们专注于做事的具体步骤,从而顺利完成工作,并且能防止我们拖延。
这一点我自己最近深有体会。年初就报了土豆老师的写作课,但是因为一直觉得写作变现这件事很难,就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学着。直到最近,重读《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读到这部分内容,才下决心采用“是什么”式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不再想那么遥远的变现不变现,就按照土豆老师的流程要求,先做第一步:把所有话题课程复制粘贴到word上,再调整格式,打印出来。再通读课程。通读几遍之后,该做作业了,就再老老实实地按照课程的指导:读书、做笔记、整理逻辑主线、写书评、写完后过一天再通读修改。
三、如何制订有效的目标?
有效的目标是怎样的?霍尔沃森建议目标越具体越好,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我们尽量不要树立“今年要多读书”“我要多锻炼”这样含糊不清的目标,而要树立“今年要读50本书(或每周读一本书)”“每天跑步半小时”这样清晰、明确的目标。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远大的目标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即使无法实现,我们也能在努力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更接近于理想中的自己。霍尔沃森认为,如果把目标设定得太低,我们虽然能达到目标,但不大可能超越。
《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提到了一个制订目标的方法——心理对照法(具体操作可见书中P27—28的内容)。我们在制订目标时,不仅要想象成功的情景,还需要想象实现目标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
当我们能够预见可能遇到的障碍时,可以为之做好准备,甚至避免一些问题,而不至于在问题出现时被杀个措手不及。
而且,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就需要选择那些能满足人类三大基本需求——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孩子总是会选择“能满足真实需求的目标”,而不在乎其他,因而常常比较快乐;成人却常常追名逐利,即使成功也不快乐。
四、如何实现目标?
首先,针对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面对简单的任务,我们可以采取“进取”型策略;缺乏动力时,无法抵抗诱惑时,我们需要启用“为什么”式思考方式;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将“为什么”式思维转换成“是什么”。
其次,要想实现目标,需要强大的自制力。自制力像肌肉一样,霍尔沃森称之为“自制肌”,“自制肌”会越锻炼越强大。但与此同时,它也会在锻炼后疲劳。比如,我们在大量运动后,消耗了很多自制力,便很难拒绝美食的诱惑。
要想恢复自制力,就要让它充分休息。当我们无法选择通过休息来恢复自制力时,可以采取其他策略。比如之前提到过的“目标感染”、收到礼物、思考或写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观念、提高血糖量(喝点糖水或吃点糖果)。需要记住的是:“任何让你振奋的事都能快速恢复你的自制力。”
再次,要想实现目标,需要我们保持切合实际的乐观。说到乐观,我们都能列出乐观的很多好处:让人更健康、更聪明、更长寿,更少患抑郁症,更少患癌症……《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则指出,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并非一片岁月静好。因为乐观者总是觉得自己能成功,因而较少准备,从而较多失败。而悲观者因为担心出现最坏的结果,便会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从而避免很多问题。
霍尔沃森特别强调了实际的乐观(这往往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和不实际的乐观(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往往带来麻烦)之间的区别。比如,相信自己能成功,并因此而更加坚韧不拔是实际的乐观;而相信自己能轻易成功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
第四、在脑中想象成事的过程,为实现目标做好准备。很多励志书都告诉我们:想象成功的情景或想要的东西,就能梦想成真。霍尔沃森却建议我们,应该在脑中想象成事的过程,而不是期待看到的结果,因为这样不仅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做好计划和准备。
五、如何帮助他人实现目标?
当我们是父母、老师、教练或管理者的角色时,我们常常需要对自己的孩子、学生、学员或下属负责,需要他们完成某些任务,达成某些目标。然而,这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都对强制性目标持抵触情绪”。
所以,如果直接将目标分派给他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以增强他人对目标的接受度,并保持奋斗动力。
一是让他人有选择感,因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权。
二是让他人参与决定的过程,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人理解目标背后的原因。当人们了解某个目标的价值后,更容易产生为之奋斗的动力。
三是当共同决策不现实时,可以建立契约,以提高人们实现目标的动力。
除了直接分派目标任务,我们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暗示,因为“我们对目标的追求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研究显示,词汇、物品等,只要与目标有关,都可能是暗示,都可能触发我们的目标,而我们往往不会发觉。
不过,霍尔沃森也提醒了两点:第一,这个暗示对你和他人的意义相同;第二,你只能激发他人认为积极的目标。
还有一个有效策略——目标感染。研究显示,当我们看到他人——哪怕是陌生人——实现某个目标时,自己也会受到感染。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钱儿妈在《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一书中就讲到她如何科学地谈论“别人家的孩子”,以鼓励孩子好好写作业,或练习滑冰等,每次孩子都能愉快地接受妈妈的建议。
在帮助他人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给予适当反馈。反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反馈,我们就像摸黑前进,不知自己是否还在轨道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针对好或不好的表现,应该如何反馈。
当他人表现好时,我们可以进行赞扬,表达赞美,但必须注意赞美的方式。否则,不恰当的赞扬可能削弱他人的动力。霍尔沃森提出了五个准则:
1. 赞美必须真诚,至少听起来真诚。
比如,不说:“小宝,你真乖!”而说:“小宝,今天来客人了,你帮妈妈为客人洗水果,真是贴心。宝宝把水果洗得很干净,谢谢宝宝!”
2. 赞美要着重于对方控制范围内的因素。
比如,不说:“吉米,干得好!你太聪明了!”而说:“吉米,做得不错!你为这次演讲比赛付出了很多,做足了准备,我真为你骄傲!”
3. 给予赞美时,不要把对方与他人做比较。
比如,不说:“本,你是全班最棒的孩子!”而说:“本,你比刚入学时进步多了!”
4. 表扬不能剥夺对方的自主感受。
比如,不说:“安,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练钢琴,我会为你骄傲的。”而说:“安,我真为你骄傲!看见你对钢琴那么有兴趣我很开心!”
5. 表扬必须传达现实的标准或期望值。
比如,不说:“如果你继续这么努力,你肯定能成为最出色的的画家!”而说:“太棒了!你很有潜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如何给自己更大的挑战,做出更大的进步!”
当他人表现不好时,怎么给予反馈?告诉别人表现不够好是有点困难的事情。没人喜欢传达坏消息,也没人愿意听到坏消息。然而,当他人表现不佳,或遇到困难,我们需要给出负面反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要尽可能具体地指出问题环节,以避免听者过于笼统地理解问题。
比如,不说:“你真是不懂统筹安排!”而说:“我想知道你各个项目上的进展和你对时间的安排,以后你每周五跟我汇报工作进度和计划安排,以便我能更好地了解情况。”
2. 不可剥夺对方对自身表现的掌控感。如果有必要,我们应该告诉他人不够努力或需要尝试新的方法,不过要具体指出他人所能做的改变。
比如,不说:“别管物理不及格的事了,你看你的语文成绩多好!”而说:“我觉得你没有为物理考试做充分的准备。我们来谈谈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物理,用的什么方法,看看怎么提高。”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年已经过去的三分之二,即使是虚度了,我们也没法挽回,但是我们可以从此刻开始,按照书《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介绍的方法,科学地制订后三分之一年的目标,甚至明年的目标。
如果你还担任着家长、老师、教练或领导这样的角色,那么阅读这本书还能让你学会如何激励你的孩子、学生或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