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析的文章来自大象公会《着急的穷人,拖延的富人|大象公会》。
这篇文章其实是篇软文,目的是为了卖酒,但是高手的软文居然写的如此赏心悦目,信息量非常大,让人收获颇丰。除去最后的产品推荐部分,前90%的内容自成一体,完全可以单独出来分析。
全文框架为:
1.斯坦福米舍尔“棉花糖实验”相关介绍
1.1 2009年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其实就是通常说的放弃眼前诱惑的耐受力
1.2 奥地利经济学家的时间偏好理论:人口压力较大竞争强烈的社会,延迟满足能力通过也越强
1.3 “棉花糖实验”后续研究结果: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前额叶皮层区更活跃(先天基因)
1.4 塞莱斯特2012年研究:贫穷不但来自父母的遗传,更来自父母造就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无法建立承诺与信任反馈的家庭,孩子更倾向于即时满足
2. “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理论的具体案例
2.1 延迟满足能力与成就大小体现
马克思,歌德,玛丽王后的怀表,欧洲大教堂,汝拉山谷和东北的正反论证,酿酒师
2.2不同人群在延迟满足能力上表现出的集体差异
克拉克研究:英格兰利率、遗嘱&稀有姓氏—延迟满足是一种富裕基因
工业革命、东亚经济奇迹
3. 总结:如果贫穷来自“遗传”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塑造的。但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人的自控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方法提升,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全文的逻辑非常清晰,就是提出理论-分析解释-总结。
全文主题就是阐述延迟满足这种自律能力并非完全天生,也可以从后天家庭环境中习得。
全文举了很多例子,首先作者非常了解棉花糖实验的整个研究历史,可见是下了一番功夫研究。棉花糖实验知名度很高,相关的时间偏好理论或者是2012年后续研究关注度就差一些,却更好地补充和拓展了原有的理论。
在分析例证中,作者对比了瑞士汝拉山谷和我大东北的“猫冬”,东北的例子读者都很熟悉,对比分析让人印象深刻。
在社会群体属性方面,美国社会流动性研究分析社会群体属性方面,解释了穷人和富人在延迟满足能力方面的差异。从个性上升到共性研究。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论证过程。
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一定要为女儿营造一个互相尊重,说话算数,承诺可以兑现的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她延迟满足的能力。好的东西永远都不是速成的,没有捷径。都需要精雕细琢,我想培养孩子也是如此,每天耐心用心陪伴,尊重引导她,希望她像一棵小树一般,慢慢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默仿分析:
让我们回到棉花糖实验。塞莱斯特等人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延迟满足能力(贫穷)是被“遗传”的话,很多时候是家庭环境塑造的结果;但这也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自控力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方法训练,改善提升,进而改变命运。事实上,这也是米舍尔后期研究的重点。
对于天生喜欢延迟满足的人们来说,很多时候他们把这个过程当做一项享受。
原文:
让我们回到棉花糖的实验。塞莱斯特等人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贫穷来自“遗传”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塑造的。但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人的自控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方法提升,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这也是米舍尔后期研究的重点。
对天性善于延迟满足的人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享受。
总结:
默仿中没有记住最关键的“贫穷被遗传”,写成了“延迟满足能力”。仍然是自己理解不到位。默仿中记住一些连接词,能帮助自己默写。明天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