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书写 2017年第131篇
我猜有一大半我的同龄人,小时候听过父母讲那个孩子咬掉妈妈奶头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有一小孩,小时候偷东西,父母不管教,后来长大了,由偷发展到抢,后来杀了人,终于被判了死刑。临刑时见父母最后一面时,要求母亲再喂他一次奶。结果他却趁机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来了。并且控诉:如果你们从小严厉管教我,我今天就不会走上断头台!
那时,父母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他们严厉约束我们的行为,杜绝各种他们认为不对的行为,是为了我们好,是他们的责任,否则长大了,我们会怪他们。
今天,因为跟妞儿“威胁”说如果她一直太爱吃肉不爱吃蔬菜,会让汗毛浓重(当然这是我信口胡邹的,嘿嘿)。
结果被女儿直接阻止说:“你还是不要说,我不要知道。”
我笑说,”告诉你这个是为你好呀,不告诉你,你将来会怪我。“
由此,忽然想到这个遥远的故事,于是跟她转述了一下。
可是故事还没讲完,就自己否定了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心理学意义上,这根本是个假得不能再假的故事呀!
故事试图说明,见所谓小恶不严厉禁止,任其发展,必然发展成大恶,所以要严厉管教,禁止。
可现代发展心理的研究显示,夸大某些所谓不良行为的后果,不探究缘由,简单武断的严厉制止,可能后果不是及时导入正途,而是将其压抑进潜意识的渴求,从而造成之后的叛逆行为。
所以这个故事中的那个孩子,会一步步走到这么深的犯罪,很大的可能刚好是成长过程中被过于严厉的教育过。
此外如果不论这个故事心理学的合理性,这个故事所传达的孩子家长教育的最大败笔,并非犯罪,而是:没有教育他具备,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一个无论因为什么走到绝路,临行不会做任何的反思,却将这个责任归因于父母没有严厉的教育。这才是这个妈妈最大的悲哀吧。
乍听之下,觉得这是这个孩子的个别状况,但再思多一些,发现其实哪怕现在,我们周边,甚至我们自己,也或多或少的并没有学会这个。
学了心理学之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碰到自己无法处理好的人生大问题,或者总是失败的关系,会很理所当然的归因于:原生家庭的烙印。于是有些无奈,却也心安。毕竟不是我自己造成的。
呵呵,这是什么?这不就是归因于父母吗?
不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会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原生家庭影响大到我们整个人生,那么就不必谈自我意识了吧。
当我们成人之后,如果想要突破这种影响,却不能。是的,也许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困难之一,但是真正决定性的影响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清晰的意识,有没有为了突破不断的尝试,有没有碰到壁垒时,仍然不放弃,继续相信我们值得更好的。
“对自己负责!” 也许是对孩子教育中最核心的一部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