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人流泪的作品。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无法逃离的问题:养老和育儿。
如果妄想通过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目前看来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以参考日本的情况,一个社会发展程度至少比中国提前了二三十年的国家。
但是从这部作品所描述的现状来看,他们依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不能够依靠国家或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最终解决该问题的还是家庭个体。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话一点不假。若不是自己亲自体验了育儿的辛苦,哪里懂得父母当年的付出。
那种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你并不期待她回报你什么,你只要看着她便心满意足。
只有当了父母才知道什么叫爱。爱是一个动词,在此之前,我们都是被爱。完全不求回报的爱的体验,只能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
但这种体验仅限于个人。最终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家庭。说得再具体一些,家庭的含义包括了你的另一半及你们的下一代。
不可能要求另一半把你的父母当成他的父母来对待;也不可能在你的孩子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指望他理解为人父母的一片深情。
小说的主人公在结婚之后开始疏远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远离父母。直到父亲去世,无法让生病的母亲孤独终老,也为了顺利取得遗产,才不得不搬回老宅,与母亲一起居住。
典型的中年男人,灵魂孤寂,只知道挣钱养家,却在一直逃避家庭中出现的种种矛盾。
下班了也不愿回家的男人。曾经买过醉,曾经出过轨。妻子原谅了他,他也知对不起妻子。
育儿,他认为是妻子的责任。自己无从插手。
赡养老人,他认为是自己的义务,但是一切都要看妻子的脸色。
妻子对儿子极度宠爱,他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当得知儿子曾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时,他冲儿子发脾气,咒骂他为什么不努力反抗,打回去。后来,则不断逃避育儿的责任,对孩子不闻不问。
直到有一天,命案发生了。儿子猥亵幼女未遂在自家客厅掐死了一个七岁的女孩。他理所当然的认为,剩下的烂摊子应该由父母来收拾。
儿子躲进了房间打游戏,不再出来。
当妻子发现尸体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保护儿子不受伤害。妻子以死相逼,让主人公不准报警,并清运尸体。
然而警方的侦查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很快就找上门来。
于是,主人公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办法:指认自己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为犯罪嫌疑人,以此帮助儿子逃脱罪责。
阅读的过程中,让人觉得痛心的首先是夫妻二人对待老人的态度:冷漠,不耐烦。
我们不难发现,男孩对生命的漠视,其实来自于父母对待家里老人的态度。他已经明显感觉到了父母,尤其是母亲对老人的嫌恶,下意识的认为,有些生命,不具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轻易的杀了人也并不觉得可怕。
其次是孩子对待被自己杀害的无辜女孩的态度。他只是觉得,尸体留下的尿液弄脏了地板,无法向父母交代,而没有意识到杀人是多么可怕的罪过。
父母对于赡养老人义务的逃避心态,也深刻的影响了孩子。他觉得:有些责任是可以逃避的,父母作为成人都可以逃避,我一个未成年人,为什么一定要承担责任呢?因此,杀了人之后,他认为后续事情的处理都是父母的责任。他扔下尸体,便逃回自己的房间,躲进了游戏的世界。
其三是母亲对待儿子的态度。完全的宠溺。案件发生后,她只担心儿子脆弱的心灵会再次受到伤害,而女孩之所以会出现在他们家,肯定是出于自愿,因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母亲对儿子的宠溺与对老人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对待老人的点滴言行,落到孩童天真的眼睛里都是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所谓言传身教,即是如此。无论这个案件发生于否,我们都可以预料到母亲惨淡的晚年生活。宠溺也敌不过冷漠的教育,不会对生活感恩的人又怎么会善待年迈的父母呢?
其四,父亲从一开始的打算报警,到清运尸体,甚至最后制造证据指向自己的母亲的整个过程。
表面上看起来,父亲一直试图改变妻子的想法,想要报警。但实际上,他无非是用妻子的想法掩盖了自己的想法,从后面他能想到让自己的母亲来替罪就可以看出来。
整个过程里,他似乎都是被迫的。但其所作所为构成了严重的犯罪事实:包庇未成年人,清运尸体,掩盖事实,找人替罪。
最大的罪行则是任由妻子的放纵,及对儿子的宠溺。他的所作所为不是因为爱,而是为了推卸身为罪犯的监护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对父母肯定没有意识到,一手造成悲剧发生的竟是他们对待老人的态度。赡养老人的过程也就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因为生活的点滴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孩子。
到那时候,我们也总会老去。
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希望我能够有尊严的活着;如果有一天,我老的要死了,我希望我能够有尊严的死去。
愿我们的孩子都拥有幸福童年,也愿我们的老人都拥有有尊严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