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里有个经典台词:你说的每句话都会成为呈堂证供。用来形容情商高的人,就是他所说的每句话都经过审视和过滤的,在还没说出口 之前,就考虑到了成为供词的每一种可能性。
这种感觉,很像巨大的shoppingmall 里,有人随心而至,随机采购,买什么吃什么都是随机行为。而情商高的好手,与普通人相比,仿佛手里有个导航App,知道出发点到目标之间的距离,并且很方便的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捷径。
情商高的人知道伤害人和感动人,好比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只不过在出口之前,会选择对事情发展有利的一面,而不是脱口而出的那个。
比如朋友见面,我们可以夸赞她气色很好,新发型衬托脸型更好,这些她改进了的好的一面;而不是脱口而出告诉她:我看到一个人穿了件一样的的衣服比你穿的好看。
情商高的人,知道正面导向的作用,不仅唤起对方积极正向的反应,而且也给自己带来愉悦的心态。
反之,见面就挑刺,对方会不由自主的,站到 敌对仇视的一面,对挑刺进行反击。
比如我老妈,买了礼物,她嫌贵;无论你买什么她都要问价格,然后从外形质量分量上各种挑剔,总之各种形式证明你不如她眼光独到,经验丰富。结果大家不但对于她的经验毫无分享感激之心,而且对此很反感。很多次之后大家都不爱搭理她。
老妈一脸无辜:我不就说话直点吗?她确实没有正面攻击什么,但是她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抵触情绪,恶性循环。
可见情商高低跟年龄没有直接关系。
不论什么年龄,如果不曾学习和意识到情绪的交流与导向,就会停留在最初孩童时代的习惯上。6岁的孩子,大家可以原谅她的天真的,60岁的天真,就是一种偏执与可怕。武志红老师提出的巨婴心理,说得就是这种心理停留在孩童时期的大人,一切都要顺从他的意志,否则就是与他作对。
情商高的人,对于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反应是迅速而高效的,有时候在一些反应麻木的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情商高的人似乎不需要用脑,下意识的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对应。
说到这里,我想说借着运动视神经的概念来解释一下。一般人看到对面有个球扑面而来,还没有来及挥动拍子,球已经落地了。专业运动员不仅看到球飞来的角度速度,对手用的什么战术,并且第一时间计算回球力量、衡量场地环境,出界几率,给出对应的反击行动。同样的动作,我们觉得速度快的炫目,运动员眼里,好像慢镜头回放。
速度,来自练习,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情商高,同样可以在积累了很多丰富的场景以后,做出高效反应。
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有效引导他人,而不是被动反应,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有句话说:情商低的人,自己不高兴,让周围的人更不高兴,恶性循环;情商高的,自己不高兴,但是不会影响他人。
情商低,思维方式是片面的,即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情商高,接纳消化了哲学基本概念:世界是运动的,互相影响的。不光有自我情绪还有对方的情绪,双方互相影响运动的组成了这个动态的世界。
情商高低的核心在于:我是不是在乎别人的感觉。
有人被说自私,自己觉得很委屈,明明为你好。他们有种既定的概念,就是无需听取别人的感受,这代表权力和完全控制。比如家长对孩子,领导对于属下,皇帝对于臣民,都有着百分之百的控制与压制,武断专横,霸道至极。虽然看似紧密,却唯独没有爱;那种捆绑在一起的感觉,只会让人窒息,跟亲密感相去甚远。
如果在谈判进程中,这种思维常常会导致僵持局面。
情商高的人,善于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再从自己需求结合,找到中间点,就像对容易达成一致。
听取对方诉求,分析出真正的需求。对方觉得你比他更懂他。你就成功了。好比在悬崖深涧中间搭建一条索桥:两岸都往对方的角度投放绳索,交钩在一起,牵拉起来,就可以互通有无。
如果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争辩,不理会对方的实际困难,沟通是无法进行的,或者说,是无效的。
情商高的人,掌握了语言,态度的微妙区别。
老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气得人跳。
有些人说话习惯用反问句式,比如同样说一句话:你可以告诉我吗? 与 你为什么不能告诉我呢? 虽然表达的意思接近,但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两样的。反问句式,常常给人居高临下的态度,暗含谴责意味,这当然会让听着觉得不舒服,立刻产生你凭什么责问我的心情,激起抵触情绪,而忘了问题的本质是接近真相,解决问题。
有个大师说,你跟对方聊电话的时候,如果你面带微笑,对方能感受到。其实同样的,如果带着不耐烦,苛责的心情去处理事情,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背后的不舒服。
所以,归根结底,情商的高低,取决于自我修养的高低。眼界与修为的提升,能够教会我们区分无意义的呱躁与有目的的争辩,很自然就会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把偶然的打击刺激,负面情绪放在次要位置。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调整平和,周围的环境和人都会互动进入一种平和有序的状态,产生良性循环。
情商低,是某种程度上的偏执与狭隘。刻板印象深入骨髓,不求甚解;自己没有也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要去改变和扩展。
这一点上,与疾病类似。情绪上的偏执,都有生理功能上的缺陷基础;或者说,互相影响。
一个不近人情,冷酷自私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顽固,自私,偏执,狭隘,独断等等,体现在很多老人身上,这与他们日渐衰退的身体机能相匹配。